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学是孔子最大的特点。孔子说过:“入是邦也,必先礼其贤者”,是说到了一个地方,一定要向当地的有学问的人学习。孔子远程到周都洛邑向老聃学习,一直传为历史佳话。

孔子三十四岁的时候,因为博学成名,鲁国贵族孟僖子临终前把两个儿子(孟懿子、南宫敬叔)托付给他。孔子便利用交结上贵族的这一有利条件,争取到鲁昭公的支持,要到周都洛邑去拜师求学。所拜的老师就是人称老子的老聃,当时他是京都的守藏史(相当于当时国家档案馆、国家图书馆的负责人)。

洛邑(今河南洛阳)离鲁国国都一千多里,当时坐着车子,要走四、五天才能到。这里不仅是周王朝的政治中心,还有大量文物瑰宝、简册图籍、文书档案,是整个周代文化荟萃之地。当时任守藏史的老子,是楚国苦县宁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伯阳,是当时年高德劭、博学多闻的一位学者。他也知道孔子是鲁国有学问的名人,听说孔子不远千里前来求教,便令僮仆把街道打扫干净,套上车,亲自到郊外去迎接孔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老子已七、八十岁,孔子才三十多岁。孔子向老子求教,学到了许多知识。《礼记》中记载,孔子离开洛邑时,老子告诫他说:“我听说‘有钱的人送行的时候,送人钱财;有道德的人送人的时候,说几句话。我不是那种有钱的人,那就冒充有道德的人送你几句话吧。你学习古代的东西,固然很好,但却不要拘泥于古代。通常会做买卖的,往往不先把好货摆出来;有学问的,往往不随时流露出来。一个人更不要议论横生,大谈别人的丑恶。你要注意做事不要过了头,不要出现骄气。更不要过于任性……’”

老子的这番言语,使孔子受益不浅。离开老子后,孔子对老子的主张十分佩服,一再表示收获很大。

在孔子研究中,有人认为这段史料不实,在《孔子传》中不写。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武氏墓群石刻中发现的“孔子见老子”汉画像石(现存济宁市汉碑馆)足资证明。有人又说是孤征,您知道吗?近年来又在嘉祥县发现过十三块不同形式的“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在山东东平一座汉墓中也发现过彩绘的“孔子见老子”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真正了解一件事情的人,是对某事亲履的人。真正对一个地方了解的人,是这个地方的人。有人到了一个新地方,指指划划,好像很懂,其实不懂。因为除书本知识外,还有实际知识。所以到一个新地方,应先向当地的学者,长老及普通百姓请教、学习。学了以后,做起来事,也要尊重当地人,不要越俎代庖。人们往往有个坏习惯,认为“远路的和尚会念经”。反过来,如果自己是个“远路的和尚”,一定注意不要乱念“经”。不要把别人的错误观念当作自己做错事的理由,一旦出了错误还要自己承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