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央行官方微信发布工作论文,表达的的主要观点包括:应全面放开和大力鼓励生育;房价太高把年轻人都逼走了,何谈创新?东南亚掉入中等收入陷阱部分原因是文科生太多;发达国家消费率高有历史原因,不要以此为榜样;养老改革要么降低养老金标准,要么多付出劳动。

这篇论文在最近几个时间段里炒得很热,它也让我想起来我一个月前写的一篇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节

前段时间有个网友在后台留言,讲到他的家庭情况。月收入1.1万,其中有3000元是公积金。养了两个娃,老婆不上班。大娃初三,小娃三岁。碰到这样多子的家庭,鱼眼通常都会表达敬意,在生育率逐年走低的情况下,还有人愿意生娃,勇气可嘉。

说到低生育率的问题,真要较起真来好像也能列出个十条八条的。鱼眼以前还专门写过几篇,什么房价啊,教育啊都是逃不过去的。如今,央行论文表达的则更为权威。

这位兄弟的问题是问问我买房贷款120万这事能不能干?这个为“国”生娃的汉子,如果能得到国家政策的垂青,只要能针对性地放开公积金贷款额度,也许还是能干的。

但是,目前尚无落地政策用于鼓励人口生育。因而,如果他继续坚持这120万的贷款,恐怕还得要承受更多的生活压力。除非国家能帮他解决他家大娃的下一步教育问题。

最近连续几年的两会上,好像都会代表提出一些关于教育方面的提案,其中有一个就表示要将高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如果这个提案得到通过,这位兄弟的大娃未来三年的高中教育费用就解决了。

这样一来,他可能就会有一个更为宽松条件去买房了。而且,如果要进一步解决当前低生育率的问题,教育提案似乎还可以继续往下延伸,顺道把他三岁的嫩娃教育问题也解决了——把幼儿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

如此一来,九年义务教育转眼就变成了十八年义务教育,我想这将会减轻很多家庭的教育负担,至于他们是不是真的会积极生育,恐怕也是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旧文中我还提到鱼眼的朋友大徐为他小孩上幼儿园而苦恼的事例。多方比较来看,我们周围的很多年纪相仿的人,几乎都被两件事情苦恼:一个是房价,一个是小孩教育。

房价暴涨太快的问题,目前各地正在通过更加严厉的政策加以抑制。但小孩的教育问题,在我们实际生活中,又跟学区房牵扯到了一起。如此一来,原本是两个维度的问题一下子又变成了另一个问题:

房子!

二节

如果这个社会上的所有问题,都是钉是钉铆是铆,那问题反而就简单了!怕就怕像这样,把教育问题和房价问题都纠结到了房子身上。表面看,似乎只要把房子的问题解决了,一切也都解决了。

谈何容易!

央行论文还提到一个问题:东南亚掉入中等收入陷阱部分原因是文科生太多。这个问题一拎出来,让我突然想到前几天跟大徐聊起的另外一个话题:初中毕业生分流。

网上查了一下,前不久,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2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职普比例较低的地区要重点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资源,要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例。

结合央行论文的这一表述,政策似乎已经非常明确,将来有更多的初中毕业生进不了普高,而进入职高或中专,成为技术工人。

以前我们还说高考一考定终身,以后就成了中考一考定终身了。如果孩子中考考不好,孩子就很难进到一所好的普通高中;如果孩子上不了好的普通高中,那么大学的大门基本已经关上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连环套!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的学区房不但不会消失,还会越来越火爆起来。归结到一点,老百姓还是要依靠房子来解决孩子获得优质教育的问题。

今年以来,中国很多地方的房价之所以被炒起来,金融杠杆是始作俑者是没错,但背后鱼眼以为是教育焦虑症——父母发展不如意,就希望在孩子身上实现逆转。

因此就出现了更多的鸡娃,也出现了更多的学区房。刚需是什么?真的到了无房居住的地步吗?人均1.5套房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其实不缺房,缺的是拥有优质教育配套的房子。

我们只要患上了教育焦虑症,学区房的热度就冷却不下来。那么豪赌楼市的行为就不可能终结。拼命买房不论是为了割韭菜,还是为了子女教育,归根结底都是让子女能突破阶层固化,活得比自己更好!

人性是追求自由的,但很多时候还是要受到周边环境的固化。旧文里我举例说,孩子们需要更自由的空间,放飞自我。朱由校明明可以做个好木匠,却偏偏做了明朝的皇帝,李自成明明可以好好做个快递小哥,却偏偏被逼做了闯王……

好多身不由心的人,最后都做了意外的事情,给社会造成了更大的灾难。

为什么这么多人对楼市趋之若鹜?因为对普通老百姓而言,楼市比起股市,债市,基金等是最不容易被骗的一项经济活动,并且很多年来,有很多人都从楼市里挣到了真金白银。

因此,我们无需创造性的思维,跟着潮流走就对了。深房理仍受粉丝的爱戴,大抵如此尔。我是鱼眼,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