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任何君王来讲,根本不怕手下人贪赃枉法,唯一介意的是忠诚度。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讲,就是“格局不一样,高度不一样,境界不一样,看问题角度就不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的,在我们眼里,和珅位极人臣、“大清二皇帝”、“世界首富”,可在乾隆帝心目中不过是紫禁城内一条家犬而已。大清家大业大,宠臣们雨露均沾点,只要你不犯上作乱,乾隆爷丝毫不在意。所以,乾隆掌权63年,对外戚、宦官等严立章程,对朋党结盟、宗室干政、民间舆论严防死守,可《大清律例》中连“贪污罪”这个罪名都懒得设置。

乾隆本身,就对惩贪工作颇为宽纵。他认为,其父雍正立法过于严苛,有严峻之弊,“治国之道”该“宽严相济”才好,所以对普通百姓和基层官员严刑峻法,动不动都是“处死”“凌迟”——可查因贪被处死低级官员在3000人以上,但对大臣是颇为“宽待”的,尤其是在中后期。大清是异族政权,需要与这些精英“共治天下”,是以怀柔。名作家黄裳,是满族镶蓝旗人,据他说,其祖父就经常跟他念叨,“紫荆城背后就是景山”,他们内心始终是有忌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湖南布政使郑源璹,走的是和珅的门路,公然卖官鬻爵,妻妾成群到竟有400口之众,乾隆看到密告也付之一笑。大清公务员工资极低,一品大员年俸也才只有180两,理论上日子真比我们搬砖打工人还紧巴,之所以能过得舒坦豪奢,用《红楼梦》贾琏的话来说,这“里头是有藏掖的”,官家也是睁一眼闭一眼。大清国276年历史,即便因贪罪被处置的,实质都真不是为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英国宫廷画家约瑟夫·科利尔为马加尔尼使团绘乾隆像

乾隆主政大清60年间,真的亲自过问的贪腐大案,其实只有7起;他数次巡幸,5次西巡、6次南巡、7次东巡,每次随行人员达2500人之多,极尽奢华排场之事,地方各种贪贿纳贡都是明目张胆的,他何尝介意过?真要说贪,彼时的首贪还轮不到和珅,而是乾隆帝自己。如今的北京故宫,价值连城的文物铺天盖地,不还得感谢乾隆爷史无前例式地搜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要做清流、当廉吏,乾隆爷不仅不喜欢,而且对这些好名干誉的做派恨之入骨。内阁大学士尹壮图有回犯抽,竟然也“沽名钓誉”上旨“请往各省察查官吏贤否”,马上被以“妄生异议律”之罪逮捕关进大牢,要处以斩刑,吓得他从此噤口,屁滚尿流回老家练毛笔字当书法家去了。

“和珅吃饱”,吃的是大清这个“政策”饱,吃准一条死律:对主子忠诚是首要,揣摩上意是核心,至于清廉与否不是关键,所以敢放胆通吃。和珅这人,得以30年不倒翁,要点在于是“宠臣”,但非“权相”,在乾隆眼里人畜无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珅受宠近30年,权倾朝野贪得无厌,不是没有政敌,更不是没有人斗胆检举他贪赃枉法,但不管何人都得落败,反噬自身。典型的事件起码有二:1,乾隆22年,监察御史曹锡宝准备扳倒巨贪和珅,而且准备工作做得极好,可谓万事俱备。可乾隆帝看了那些铁证斑斑的材料后,反倒将曹锡宝“革职留用”,导致他6年后在愤恨中死去。

2,到了乾隆36年,“倒珅势力”仍不死心,寻找机会蠢蠢欲动。那年,御史钱沣深谋远虑之后,有意从和珅底下人动起,首先给和珅党羽山东巡抚国泰参奏了一道,罪名是“贪污府库银两”,一时间风雨欲来风满楼。可仅仅这样,不过刚抬起腿,知晓剑指所在的乾隆帝就大发雷霆,立即找个借口降了钱沣的官,从此不再重用。数年后,钱沣暴毙于北京云南会馆,传言是被和珅用毒酒害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种种材料表明,乾隆对和珅,是极其信任的,甚至超越君臣关系,亲儿子都防就是不防和珅。他在给臣下的批示中,明白说过对和珅“倚为心腹”,甚至不惜把亲闺女嫁到和珅家,结为儿女亲家。更何况,从一些较为隐秘的资料来看,乾隆与和珅之间,恐怕真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关系——尽管大清官方修史一直讳莫如深有意遮掩。

有一本著名的书,名为《停滞的帝国》,是法国大汉学家佩雷菲特所写,大陆翻译后出过三联版,里面明确讲过一事:当初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回国前夕有两位陪同高官亲口对他们讲了许多乾隆宫廷内的隐私,其中“最劲爆”的八卦就是乾隆爷时常与和珅“上床”,而且还说“中国人对龙阳之癖一点都不在乎”云云。当时,朝鲜国曾多次派使臣来华,留下的记录《朝鲜王朝实录》中,使臣们对乾隆与和珅的那档子事,也是既惊讶又疑惑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期的不少材料都表明,当时朝野上下,就有广泛的窃窃私语,认为和珅的“真实身份”,不只是宠臣,而且也是乾隆之幸。从这一点看,满朝文武乾隆何以偏偏最宠溺和珅,一如当年汉文帝对邓通,也就更好说清楚了。只是说,这种关系毕竟不上台面,“正史”也不可能去触及,要去证实也是不大可能的了,视为“野史”可矣。

也就是说,在君主看来,重臣谋财图利根本不甚重要,甚至还是没有野心的表现,还会更放心。

伴君如伴虎,重臣的贪,有时还是自保之道。你位极人臣,你呼风唤雨,还廉洁奉公,还朝野称颂,这是摆明志不在小,这是得随时掉脑袋的。汉朝轶事中,宰相萧何功高震主,经人点拨后,故意仗势欺压强买田地,刘邦不怒反喜,奥秘正在这里。皇帝不会真吝财,而为臣者得有所自污,君子间才不至于有猜忌,看乾隆与和珅关系,也不妨看到这一点默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也可以看到,和珅其人,最多就是飞扬跋扈贪渎成性,但对于“上位”,他确实没有丝毫野心,妥妥的大清帝王忠犬,乾隆能包容他也是情理之中。而且,要知道的是,真实中的和珅,乃是著名的美男子,绝非王刚演绎的那种油腻龌龊矮胖子啊,如何不惹附庸风雅的乾隆爷怜爱?何况,乾隆足足比和珅大了39岁,年龄差介于祖孙之间,30年期间朝夕相见,有些感情外人是不好揣测的。

不仅如此,和珅这人史称“办事干练”,不仅是善解人意的“心理大师”,而且算得上才华横溢——留下的那册《嘉乐堂诗》有好些是不错的,连外语都精通四门是,称为大才也不为过。他出身寒微,从抬轿子起家,短短三十年间权势滔天莫敢不从,若没真本事,若真如电视剧里演绎的那么草包,宦海沉浮中连第一关都过不了。嘉庆四年,他被送进刑部大牢时,明知凶多吉少,也全然不慌不乱,整日都是提笔吟诗,“正月十八日赐帛自尽”时,也是从容写了一首“绝笔诗”才自缢的。公平地讲,和珅处生死之间的大臣风度,并不输给文天祥——尽管这样的比拟不免不伦不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嘉庆帝上台要置之死地,也不是因为和珅贪赃。明显的原因,大概有三道:其一,是觉得和珅逾制与僭越,一句话就是“功高震主”必死无疑;其二,嘉庆帝在亲政之初,一度雄心勃勃,打出过“咸与维新”的旗号,拉出“全民公敌”和珅大人出来祭旗,是再合适不过的决策了,这在传统政治中叫“杀贵大”;其三,嘉庆帝上台之前,有太上皇与其走狗和珅同时压着,憋屈充怂装孙子10多年,有朝一日终于翻身做主人,嘉庆帝也容不下他。

这,应该是个历史常识了:和珅的被查处乃至倒台,原因根本不在巨贪,籍没查抄和珅家产不过是副产品,是彼时惩办官员时的必走程序。人言纷纷“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还将此视为内斗原因,实际上不免荒唐,是以农民眼光看待上层政争:道理太浅显了,嘉庆堂堂一国之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哪里会真盯上和珅那点家财?反正,于公于私于情于理,和珅都得死。靠山一倒,二皇帝顿成丧家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珅得罪嘉庆帝,是“低情商”么,恐怕也不至于。他的处境与结局,可说是任何挤在夹缝中的官场中人,都躲避不了的“站队错误”:在太上皇与皇帝之间,他选择了太上皇,并受命对皇帝各种施压,一旦靠山一倒,被清算是必然的了。当此之时,和珅做什么都是错的,都是狼子野心的,都是别有用心的:好端端的“紫禁城骑马”、“大内里乘轿”都成了罪状;乾隆重病之日,和珅与人说话没有悲伤之状,竟也被视为大逆不道。

嘉庆帝给和珅列的20条大罪,绝大多数都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最关键的贪污却避过不提,算是点明了嘉庆心事。和珅固然罪不容诛,但他确实是政斗的牺牲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珅的悲剧,也是封建王朝政治下所有同行的悲剧: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当新帝亲政后中心权力重组之日,他们这些昔日站错队的大臣,多不得好死。

和珅的唯一失算在于:他是拥立有功的首席功臣,原本以为已然搞定套牢,一心继续辅佐嗣皇帝,也没想过收敛,哪知嘉庆居然刚亲政就翻脸无情,使出霹雳手段,必欲致其于死地。翦除和珅,可以说是嘉庆帝实现权力过渡的必要措施。这是嘉庆上台后,为聚拢权力、拉拢人心、表率于天下,所不得不干的第一件大事。和珅死后15天,嘉庆帝御批上流露心境,“朕若不除和珅,天下人只知有和珅,不知有朕,实出于万不得已”,这一段话点明了最关键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当然清楚,和珅虽然跋扈贪财了点,但不是鳌拜式人物,甚至还“小忠小信”,对“父皇”多年尽心侍奉,对他自己也效力颇巨,本不至于死。当和珅被处死后,各地官员照例各种议罪奏折纷至沓来,无一不是要求严惩,嘉庆帝自己反倒有所歉疚起来,说什么“朕不得已之苦衷,天下臣民当共知耳”。“苦衷”为何,他不明说,似乎天下人也都心知肚明。据说,10多年后,面对满朝文武找不到能臣干吏,他一度怀念起和珅来,为自己当年的决绝,隐隐有后悔之意。

和珅临死前,身陷狱中穷途末路,心境是非常悲伤的。囚室中有纸笔,他信手写了几首诗,从中看不到任何愤懑,甚至也不流露委屈,只是不断反省,更表世事如梦之感。“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他日水泛含龙日,认取香烟是后身”,这首自缢前留下的最后一首“衣袋诗”,所透露出来的末路心境,真犹如秋天的云一般,如此摇曳迷蒙,又如此深沉哀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许,这位《红楼梦》的铁杆粉丝,临别之际一切都想明白了。只是,世无后悔药,什么都来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