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从洪武帝朱元璋建国到崇祯帝朱由检殉国,国祚一共延续276年,如果计算至南明皇帝永历,那更是有300多年之久。一个延绵如此长久的朝代,其上层制度的稳定起到了极为重大的作用。

明清史专家孟森先生曾总结出这样的历史规律:"凡历朝享国稍久者,必有一朝之制度。"明代的文官制度由明太祖一手创立,在后世逐步发展完善。明代文学也深受其制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士大夫阶层为主的文官阶级,创造出了一批有关自己政治生涯的作品。

在皇权步入巅峰的明朝,文官的权力被进一步限制,文化思想上的禁锢也开始深入。但是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明代文学仍旧有着一定的发展,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新时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被束缚的文官

中国文官制度的产生与形成源自现实政治的需要。到了明代,明太祖借鉴汉唐宋元诸朝政治得失而创明之制度规模,经过三十余年的努力,将中央政府集权发展至君主集权,文官制度更为完善严密。也是从明代开始,封建皇权走向了巅峰,文官不再有可以制约皇权的能力。而明代的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形成了以八股作文取仕的制度。

1.百年王朝,制度完善

明朝建立之后,为了稳固统治,加强集权,朱元璋先是从一手炮制了胡惟庸案、蓝玉案、空印案,以此为借口来屠杀功臣,整顿吏治;另一方面发布《大明令》、《大明律》、《大浩》、《诸司职掌》等法令条文,构建统治秩序与政治制度。

经过其多年改造,终于废除了宰相,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主管天下庶政。地方机构上布政使司、按察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立,分管民政、司法与军事,避免出现独揽一方事务的地方割据势力。明的文官,首先包括文职衙门诸官,具体所指衙门,包括两京京官之六部、六科、都察院、大理寺、翰林院、国子监、光禄寺、太仆寺、顺天府等衙门与外官之布政使司、按察司、府、州、县诸官。其次包括武职衙门承担非军事职务的首领官如经历、都事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文官的掌控和管理,主要有六部之中的吏部负责,《明史》就记载了"吏部下辖四清吏","四清吏司之文选司,掌官吏班秩迁升、改调之事;验封,掌封爵、袭荫、褒赠、吏算之事;稽勒,掌動级、名籍、丧养之事;考功,掌官吏考课、點涉之事"。

2.前紧后松,前理后乱

明朝皇帝对于文官制度的掌控,从整体上看经历了前紧后松、前理后乱的整体态势。明代前期,太祖鉴于元末吏治之乱从而制定严刑结合御臣子,又大力推广程朱理学加强思想控制。成祖亦是如此。仁宗、宣宗为宽厚守成之君。英宗起于深宫土木堡之变后,朝廷勋贵尽丧,文官集团逐渐壮大。世宗神宗,皆因事而以怠政消极抵抗朝臣之争。最终在思宗一朝,国家在一片混乱中灭亡。

可见,国家的强盛,与制度的稳定息息相关。明朝初期,统治者励精图治,文官制度也能正常运转,国家因此得以稳定,健康发展。明朝后期起,明朝的文官制度虽存,但是运行却十分混乱,不得贤才而用,以至于国事无法收拾,终亡于内忧外患之下。

胡惟庸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出世入仕之路

对于明朝时期的广大士大夫来说,读书的终极目标就是"居庙堂之高,忧国忧民。"明朝为了稳定自身统治,同时为下层人民打开上升渠道,用科举来选拔文人进入国家的管理阶层。明王朝为了更好地对人才进行区分管理,创立了出身制度。王朝需要提供既定的选拔方式

与标准,选拔出符合条件的人员进入官员队伍,给予出身,并按照他们的出身方式加以分类、登记,为后续的授任与考核提供一定的管理依据。明王朝提供了三种常规的出身方式:进士科目出身、监生历事出身与吏员役满出身,并在文官的授任上,依据出身的不同而予以差别化对待。

以上三种出身方式有着明显的高低贵贱之分。既然有了区别,文人之间便存在了竞争。而众多失意的竞争者便有了创造的灵感和动力,创作了众多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文学新纪元

明代文学受制于前期王朝统治者强行地推行朱程理学,以及科举上八股文的固定格式,限制了人们的思想。在初期发展较为沉寂。然而,由于元朝文化创造低潮的反弹,以及人民生活发展的需求,还是在逐渐的发展中,开创了一片新的天地。

1.发展曲折,成功斐然

明代文学的总体发展态势是前期沉寂、后期活跃。

明初文学承接元末文学余,曾经呈现出短暂的兴盛局面,当时作者多为由元入明者,传统诗文或承江南疏放士风而纤丽多姿,或因元末战乱而颇富风骨。更是创作出了《三国志演义》、

《水济传》两大文学巨作。随后便因统治者的高压统治,很快就归于平淡。到了明代中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完全恢复了过来,皇帝也由于个人精力有限,逐步下放了权力。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高举复古大旗抨击台阁文学,寻求文学的新变;以文征明、唐寅、祝枝山等人的诗文书画也带动了江浙闽的文化活动。王阳明的横空出世,也是让心学的浪潮席卷全国。

明朝的文学成果是十分巨大的,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

王阳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走向平民化,走向娱乐化的明代文学

明代文学最大的特点,就是使得文学开始广泛地走向平民阶层,使得文学不再是局限于上层贵族的特权活动。这主要归功于广大的文学创作者。在这一时期,白话小说的改编、创作与出版,是明代文学走向平民化、娱乐化的主要推动力。长篇的《西游记》、《金瓶梅》与前期的《三国志演义》、《水济传》并列四大奇书,章回体的神魔小说、世情小说与历史演义、英雄传奇接踵而至;白话小说"三言"之后,作家独立创作的"二拍"、《型世言》、《西湖二集》、《石点头》、《人中画》、《清夜钟》竞相出现。文言小说虽相形见细,亦未曾断绝,中篇传奇体小说的爱情主题与白话之章回的形式也为后世曹雪芹写下巨作《红楼梦》奠定了基础。

明代小说的昌盛,毫无疑问是文学娱乐化最好的展现,这些小说,也如被世人所认可,形成了"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的格局。

三、制度之下的文学

明代的文学创作是在高度集权的皇权社会下进行的,而作为文学创作者的主力军,士大夫阶层身处明朝的文官制度下,其创作出来的作品无可避免的受到制度的影响。同时这些作者也借由作品,反应社会生活。也有作者在宦海之中,用文学给自己心灵寄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制度约束着人,约束着创作

在王权社会的古代中国,制度作为人的现实存在方式,作家的生活很大程度上受作为社会结构规则的制度的制约与影响,制度代表王权约束着他们的言行与生活方式,引导着他们的意识观念与价值选择。换句话说,制度是文学的作用因素,制度的运行影响或直接导致作家的人生历程与情感心态的变化。

正是这种制约的存在,使得明代的文学创作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在八股取士的背景下,诗歌不再有过去超然的地位,文章走上前台。而在高压统治下,抨击统治者的作品是很难幸存的。而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使得作者创作出了一大批反应社会现状的小说。

2.文学反映着生活,反映着制度

文学从本质上说是对生活的反映。文学领域里,诗文一般较为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作家的生活,承载了他们的情怀、感触、见识、心态等主观反应;小说、戏曲等叙事文学则叙述自己或他人的生活故事,同时渗透着叙述者的生活经验与创作情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制度在文学的反映过程中,蕴含着作家的选择、作家的认识、作家的情感与作家的创作意旨。它作为文学的反映对象,体现在文本中,不是冷冰冰的文字记载,而是主观化了的、形象化了——即文学化了的、作为生活影响因素之一的文官制度,是能够唤醒读者生活感受与情感体验的反映对象。

四、总结

明代的文官制度承前启后,集中了前朝各式制度的优良制度,也开创了明清皇权巅峰的格局,可以说清朝的制度完全仿照明朝。一个健全成熟的统治制度,维护了国家的稳定,推进了历史的发展。虽然明代的文官制度在创立之初是先进的,但是严重依赖于皇帝个人能力,且集权也导致了后世的发展停滞使得国家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浪潮中。

明代的文学作品也在这一背景下发展,成果颇丰。但是受制于文官制度的种种限制,明代文化创作仍不如唐宋繁荣。

参考文献:

《明代文官制度与明代文学》

《明代中央文官制度与文学》

《明代文官制度和明代文学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