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协,是中国作家协会的简称,这是一个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各民族作家 自愿结合的专业性人民团体,也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作家、文学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

众所周知,文字的力量是强大的,它能唤醒人内心最深处的想法,转变人们的心情甚至选择。可以说,好的文学作品,就是最好的思想武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国许多革命前辈在离休或退休后,都将空闲时间用在了文学创作上,他们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曾惇同志就是其中之一。

曾惇同志自参加革命以来,就十分热爱文学写作,还曾长期担任了报社编辑,撰写文章,并从1937年就开始发表作品。他毕业于延安党校,曾任武汉市委常委,官至副部级,还曾当选中国作协会员。那么,他究竟有着怎样的革命经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惇出生于1917年,湖北省南县人。他在儿时受革命进步思想的影响,参加了当地的童子团。此后,他先后进入县立乡村师范学校、岳郡联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读书。在校期间,他担任了学生自治会宣传股长、常务干事,并组织进步学生采用演戏、演讲等形式在当地进行抗日爱国宣传。而演戏的剧本以及演讲的稿子,大都出自他手,他也是从这一刻喜爱上了写作。

1937年,他与教师刘毅戎一同创办了《先声报》,并担任了编辑,开始在该报上发表作品。他的作品言辞规范,真情流露,感染了一大批进步师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久后,全面抗战爆发,满怀抗日热情的他,到长沙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报考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此后,在徐特立同志的指导下,他回到家乡,开始从事抗日救亡斗争。期间 ,他联系群众,团结群众,组成抗日武装力量,与日伪军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在这一时期,曾惇充分展现出了他出色的政治工作能力。在担任中共南华工委组织部长期间,他深入农村、城市、学校,培养抗日积极分子,秘密发展党员。据统计,截止1939年初,南华工委党员的人数发展到了700人,工会会员则达到了2000多人,民先队员发展了3000多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这样,南县成为了洞庭湖西北地区的抗日救亡中心。这一结果,与曾惇同志的不懈努力密不可分。

1944年,曾惇进入延安党校学习,并在中共七大上向周公汇报了湘北革命斗争的情况。在那个时局动荡,社会环境复杂的年代,尽管工作繁忙,但曾惇仍会抽出时间创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年来,他发表了许多优秀作品,并著有散文集《漫谈业余学习》、《树立共产主义思想》、《自觉地改造思想》等。除此之外,他在诗歌方面的造诣也甚是不俗,曾著有诗集《跃进集》、诗作《鳞爪集》等。

1949年,曾惇随军南下,参加了接管武汉的工作,并先后担任了武汉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先后担任了湖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等职,官至副部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国初期,为加强社会主义建设,提高民众的思想觉悟,曾惇指导将歌剧《洪湖渔歌》改编成了电影剧本《洪湖赤卫队》,在各地表演并获得了十分良好的社会反映。此外,他还撰写了《以实际问题为中心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等文章,从思想教育方面加快湖北省社会主义的建设进程。

1960年后,他先后当选第三届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委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特殊年代,曾惇的工作受到了冲击,他也被迫离开了工作岗位。面对身体和心理上的摧残,曾惇有志难酬,感叹:空有丹心师马列,愧无功绩答同俦。

直到1978年,他才被彻底平反,恢复了名誉。此后,他又先后担任了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湖北省第四届政协常委等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4年9月30日,曾惇同志因病在武昌逝世,终年67岁。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曾惇同志的一生光明磊落,清正廉洁,面对重重考验,他顽强不屈,艰苦奋斗,充分展现出一位共产党员高尚的品德和优良的作风,向曾惇同志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