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社稷一词很多地方都提到过,朋友们也都知道社指的是土地之神,稷指的是五谷之神,这两者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根基,所以古代君主祭祀时都要祭祀社稷之神,因此后来社稷一词就被用来借指国家。垢,是指污垢,这里指屈辱,不祥,指的是灾难和祸患;老子认为一个君王要成为合格的社稷之主,天下之王,不能只是高高在上的享受权位所带来的荣耀,更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来谋取私利,以满足个人的欲望,反而是要充分的关注民生,既能够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又能够像水一样涤清污垢谦虚处下。既要愿意承担全国的屈辱,又能够勇于承担天下的灾殃,要处众人之所恶,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错误要勇于改正,有灾难能挺身而出。只有这样不断修炼自己的德性,既勇于承担责任,又乐于为民众服务的君王,才能够成为真正的社稷之主,天下之王。

上面这段是绝大部分人的解释,觉得这是写给能承担责任,想担当大业的人听的,是一篇政治教育文章。那为何大白说老子本片真正的意义不在这里呢?

废话少说,上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故事一 祝寿诗

这个老太不是人,

九天仙女下凡尘;

四个儿子全是贼,

偷的蟠桃献母亲。

大白微语:估计各位读此诗时,脑海里立马呈现出祝寿现场大伙儿一惊一乍的动人场景了吧?大白觉得此诗最能刻画出老子最后一句正言若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故事二 掷果潘安

原文: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

白话文:潘安由于相貌过于出众,面容清秀俊美,神态风度翩翩,引得无数女子对他朝思暮想。每次他只要一出门,驾着车在路上出游,所有女的都会立马放下手中的活,或从窗户或从门口纷纷探出头来观望他,而且不只是少女或者妇女们对他如此着迷,老妇人们更是难以自控,一看到潘安就立马将家中新鲜的水果统统搬出来,全部往他的车里丢,因此潘安每次只要一出门,回家的时候都能装满一整车的水果。

大白微语:潘美男要颜值有颜值,要文彩有文彩,要放在今天,随便在哪个网站,哪个视频号,一露脸就能粉丝上千万,捞金无数。可活在西晋的潘安却命运多舛,而立之年还仕途不顺、老婆又早逝。因而对着落寞的秋景写了《秋兴赋》,当中写道:“晋十有四年,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晋朝成立都十四年了,我也三十二岁了,头发也见白了。后人因此以“潘鬓”作为中年即鬓发斑白的代称。

潘安的经历从侧面印证了老子正言若反的道理,都说人生得意须尽欢,但是却没人告诫你甘尽苦来的道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子说正言若反,意思是真理有时候好像是违反常理,正言有时候好似反话。是啊,虽然很多人知道滴水穿石,以柔克刚的道理,但却很少有人明白,这是反者道之动的体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累,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大白取名即来自于此),广德若不足;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人们所说的话和世间的万物一样,都是一种现象,而现象背后的本质才是真理,由于事物总是沿着相反的方向运动,所以人们看到的现象往往是呈现真理的反面。

大白翻遍了百度,几乎就没有一个解释被大白认同的,不是因为大白清高,而是因为没有弄懂老子著书的目的是写给那个“我”听的,不是写给那些称王成圣的听的。

老子用最后一句正言若反指明了他本文的真正内涵,社稷也好,江山也好,这个不是指外面的国,而是管理好你内心的小国,心平则天下平,心安则天下安,大道至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