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至7月25日,第13届上海双年展“水体”第三阶段“一个展览”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等场馆举行,展览由来自6大洲18个国家的64位/组艺术家参展。主策展人安德烈斯·雅克通过远程连线介绍道,“展览试图展现生物体、气候与技术之间的紧密联系。”
从2020年11月的“湿运行”,到第二阶段的“生态联盟”。策展人艺术家等逐步发展自己的思考与实践,并与这座城市产生联系。
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以下简称PSA)的二楼,澎湃新闻记者看到,一堆长短不一的圆柱体平躺在地面上,以各自的纹理和截面诉说它们的特别之处。这些圆柱体是在长江沿岸地区用地质勘察钻头钻取的岩心,保存了地质运动与人类活动的记忆,这件作品名为《两栖动物》,艺术家卡洛斯·伊利哈尔瓦以此来比喻上海的城市特质,在他看来,这座城市“既非全然的液态,也非固态,如同水陆两栖动物,既需要同时依附水和陆地生存,又要将生物与非生物紧密相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也指出了本届上海双年展的主题:水体。
主策展人安德烈斯·雅克(Andrés Jaque)介绍道,从生物体到其他生物体、气候、生态系统和技术,所有生命形式都是密不可分地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当地球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时,从加速的气候危机到当前的全球性疫情,“水体”要求我们审视这个生命集合体。此次展览由来自6大洲18个国家的64位/组艺术家参展,参展作品总计76件/组,探索了以关怀为基础的方法,探讨了人在相互依存的扩展生态系统中的纠葛。
正如《两栖动物》所包含的那样,展场本身为展览赋予了具体的语境。雅克表示,上海是各种流动性场域的汇集之处,而展览试图与上海的历史和地理以及各种实际的“水体”进行互动,并且把每个场馆作为双年展所反映的现实的基本参与者。其中,主展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前身是上海工业化的发电站,它的燃料来自于开采的煤炭,通过长江运输而来。而在博物馆的三层,透过巨大的落地窗能够看到流淌的黄浦江和江上来往的船只,似乎将这一层现实也纳入了展览当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沙船模型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沉积岩 上海科技馆收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利西亚诺·森图里翁的毛毯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艺术家程心怡的系列绘画展现了私人生活的场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琼·乔纳斯《通往深海平原的河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现场 郭凤仪系列作品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极尽宏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洋呼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现场

在长达9个月的展期里,上海双年展挑战固有的双年展形式,从2020年11月的“湿运行”,到第二阶段的“生态联盟”,再到今日的展览,在刚刚开启的第三阶段中,除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展场外,孙科别墅即将举办延伸展览邀请五位/组艺术家基于这一饱含历史记忆的建筑进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