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道德经》是一本“内圣外王”的帝王书籍。

也有人说,《道德经》是一部关于人性的奇书

还有人说,《道德经》是一部兵书。

但不管怎么说,老子的《道德经》作为:“万经之王”,文理深奥,包含广博,充满着大智慧,非常值得我们现代人一读再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不读《道德经》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老子《道德经》中有3条识人术,如果我们学会了这些识人术,便可以让生活中的虚伪之人无处遁形,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条:夫轻诺必寡言,多易必多难

这句话出自于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意思就是说: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人,必定很少能够诚实守信;把事情看得太容易的人,最后势必会遭受很多困难。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夸夸其谈的人,人前很会做人,他们会拍着自己的胸脯让人对他们放心,其实他们这些人最不让人放心,背后的算计也是最多。

也许,不是因为他们故意欺骗你,而是他们连自己都骗了,如果后面事情办不好,或者是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他们又会装作可怜地说:“这是谁也不想看到的”,然后对之前所说的承诺只字不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大话,谁都会,如果你阅历浅,人单纯,没有提防之心,就很容易相信了他们的漂亮话。

《省心录》云:“轻诺者信必寡,面誉者背必非”,意思就是说,轻易允诺他人的人,诚信一定很少;当面称赞他人的人,背后一定在说坏话。

这句话也是同一个道理:越是虚伪的人,表现出的信誓旦旦和恭维就越严重。

反倒是如孔子所说的“讷于言敏于行”,这样的人更加靠谱,更值得我们信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条: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这句话出自于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六章;意思是说:聪明的智者不多说话,而到处说长论短的人就不是聪明的智者。

老子更加推崇做人要“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而不要锋芒毕露,不要处处显摆。

俗话说:“半瓶水响叮当,满瓶子水反而没有响声”,成熟的麦穗总是低着头,而青涩的麦穗喜欢锋芒毕露,只有小鱼小虾才喜欢在水面上游走,而大鱼往往喜欢潜在水底,深藏不露。

这些大自然的道理,用在人身上,依然适用。

生活中,有些人看着很木讷,话很少,但他们往往是大智若愚,懂得最多;为什么他们知而不言呢?是因为一个人越有内涵,读书越多,见识越多,越知道自身渺小与无知,于是遵循“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处世哲学。

而那些话很多的人,往往刚知道一点知识,就自以为是,四处炫耀自己的才能,生怕他人不知道,那么这种人没有深入研究事物的本质,总是浮在表面,很肤浅,也难有大智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条: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辨者不善;智者不博,博者不知

这句话出自于老子《道德经》第八十一章;意思就是说:真实可信的话往往不漂亮,漂亮的话往往不真实。

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知识的人不是真有知识。

老子的这段识人术口诀,可以教大家辨别一个人是否诚实、善良、知识渊博,一个人越是缺少什么,越是喜欢表现什么。

缺乏信誉的人,往往喜欢说大话,生怕他人不相信自己,比如某人找你借钱,信誓旦旦说某个时间一定还你,让你放心,往往这种人最不放心。

而那些找你借钱时,难以开口的人,性格内敛,也没有说承诺的话,他们反而会按时还钱。

而那些憨厚耿直,没有花花肠子甚至是说大粗话的人,更可信。

汉高祖刘邦死前曾预言:“安刘氏天下者,必勃也”,就是因为他深知周勃是粗鄙、朴实的人,没有什么二心。

“口者,心之门户也”,一个人的心地善良与否,从他的说话的语气和内容,就可以大概判断清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而言之,识人术的根本就是通过现象去发现事物本质,而要了解一个人的关键是鉴心,因为识人术就是读懂人心。

我们若能读懂人心,也就可以抽丝剥茧,看清许多事物的本质,正确做人做事,而不会那么轻易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