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人生迈向衰老接近终极的思考!

文·方路
东流逝水,叶落纷纷。时光飞逝,生活依然。年年岁岁,目标渐进,起点远离。人之将老,诚言以善。凌乱的思绪,迫使我要理顺、规划、实施,让人生老年活出快乐、放出异彩!
当今,人类寿命平均按80岁计算,我赞成人生以20年期限分为四个阶段的观点。即第一阶段0--20岁为发育、成长、学习过程,第二个阶段20--40岁为走向社会、创业过程,第三阶段40--60岁为事业巅峰、资本积累过程,第四阶段60--80岁为人生养老黄金阶段。
细想,人生这辈子前60年都是在成长、学习、工作、奔波中度过,实属不易。奋斗与拼搏的成功、健康与养生的长寿,其人物属于金字塔式结构,随着塔尖升高而人数减少,更多人则是塔基结构下的群体。事业成功与生命长寿,只有极少数人能达到目标,多数人一生中能保证安稳生活、身体健康已是命运中的造化了,正应验了那句常言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诚然,青春是用年龄来划分的,但是用心态来定义更为准确。老年亦然,不是年龄的界限,而是自我价值感和存在感的问题。年老是自然法则,如何过好老年生活则是个人的选择。当你迈入老年时,就意味着身形、外貌、体能、角色、地位的变化,这些变化使得老人无法再用过去熟悉的模式来满足优越感。使其必须面对不熟悉的年老状态、面对青春之门关闭的现实、面对老化人生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巨大冲击。
老年人要放下过去熟悉的生活模式,改变过往的行为和信念,放掉“想当年”的光环,挣脱“当年勇”的骄傲,客观地认识老化历程,重新定位生活方式和人生目标,面对衰老走向终极,需要勇气迈开脚步,接受身体机能衰弱的现实,不去抵抗这个衰弱,而是看重健康和生命的潜能。
老年人如果害怕随着老化而带来的不确定性,排斥不熟悉的事务,会成为一个自我设限的老人。同时,以固步自封模式和 “是的─但是” 行为托辞,将自己捆绑在自我的小圈圈里,愈来愈远离人群,也使得子女难以靠近,迫使自己心态老化,逐渐走入老年生活中怪圈,只好寂寞孤独,怨叹人情冷暖了。
人生拼搏奋斗之目的是为了享受。年青时享受青春的快乐,年老时享受晚年的幸福。如果年青时忙碌于布置老年的福泽,老年时哀叹青春的消逝,其结果是在短暂的生命中没过上一天真正的人生。过去的已不再复返,将来的也未必能得到。那么,依照老龄变化,我们过一点合时的生活,做一点喜欢的事情,得一点舒服的享受,又何乐而不为呢?
人老了,有了阅历,没了力气。未来不必再坚持什么,不想再与自己为敌,生活中是非对错也不再介意。要吃就吃,想做就做,愿玩就玩。抛弃自律,不受束缚,身心放松才能感到舒服,财物富有才能体会到生活享受,一切顺其自然。以领悟佛道最高宗旨“心无得失祸福之累,情无喜怒哀乐之波”学说养心,以人前我微笑、背后我坦然养性。红尘凡俗身不由己,求神怜悯,愿苍天保佑!
年老了,到了该活明白的年龄。一生沧桑的经历,满腹学伦的阅历,方方面面的资历,预示着你人生为自己积累了一笔无形财富,同时,也把你带入了更高精神境界。的确,年老让你在晚辈面前有了居高临下的话语权。然而,隔代人生于不同时期、长于不同环境、形于不同学识,观念与思维的差异,理解与沟通的交流,需要双方站在更高层次上思考与平衡。不要用倚老卖老的武断观点评判,不要以看破红尘的意识宣言。对于世间存在的不公,既然没有能力去摆平,就要学着接受。遵循古人庄子之曰:“知其不可奈何,安之若命,德之至也。”让你修来的德行,去抹掉心灵上的创伤!
我深知,身体各器官在伴随着年老逐渐衰退。体能的下降,已不可能靠提高运动量锻炼来恢复,胃肠消化与吸收的下降,已不可能从每餐食品中获得丰富营养来补充。动与静、食与补,一切都要通晓原理、辩证思维、掌握方法。养生之道,在于结合自己身体健康状况,汲取百家之长补己之短,当然,良好心态与正确观点则是必要前提!
话说最后,不能不谈到人生终极死亡问题。其实,大家明白人有死生之命,天有昼夜之常,都是本性所在,人对此是无能为力的道理。庄子曰:“安其于偶然,顺从其必然”。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死亡是忌讳的话题,我们平时很少讨论到或者根本就不愿意提及。但是,生命是一条单行线,生老病死都不可逆,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走向这最后一站,死亡过程的挣扎抗拒和对于来世的迷茫困惑,都是我们面对死亡时无法避免的纠结,再坚强和豁达的人也无法从容和超脱。恐惧忧伤与无所畏惧,折射出人生不同的生死观。面对现代社会死亡观念的变化,当我们走向衰老过程中,如何不失尊严甚至是优雅地跨越生命终点?对此,大部分人都缺少清晰的概念。生前,无论你身职高官、地位显赫、名声响彻,还是你平庸无为、生活劳累、忙碌一生,最终都要面对死神召唤的人生终极考题。因此,又何必为生时虚荣、死后浮名所累呢?金银富贵乃身外之物,你又是否真能想开呢?
今生我们受到的教育,很难相信生死轮回和往生,认为生命的个体只能活在当世,一旦消亡则会彻底地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它是一个神秘、陌生和恐怖的黑洞,吞噬了我们所有活着的意义和希望。 我们究竟是把命运交由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还是自己尚在力所能及的时候进行一些合理规划,做好精神和思想准备,正确理解,安然对待,视死如归。免得这一切仓促来临时,我们无所适从、惶恐不安。
人类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生死轮回维系了尘埃的存在。 生者必死,聚者必散,此乃万物恒长之理。我们最终都要迈过死亡这道门槛,让生命中的灵魂伴随着尘埃飞向未知的远方遨游吧!
写于杭州/四月十八号

作者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路: 浙江东阳人,1949年lO月出生,男。学历:双大专。党派:民盟。1968年从事医疗卫生工作,1984年从事新闻出版工作,历任医院院长、报社记者、编辑、副总编、总编、研究员、客座教授和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第五届副秘书长、上海世博会项目部顾问。

方路教授现任中德跨境贸易联合会会长,浙江大学继续教育中心顾问、美中德中交流投资中国华东大区总策划总顾问等职。

作者 方路 责编 常小靠 审核 尚国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