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是战争失败给国家带来的耻辱

在日本进行“明治维新”(1868年开始)时,中国正在进行洋务运动(1861年开始)。从开始时间上看,比日本的明治维新还早几年。其背景也与日本的“明治维新”相似,都是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打击,不得不被迫实施改革,进行自救行动。洋务运动以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开放”:打开国门,引进外资,鼓励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开放通商口岸,等等,一切努力旨在学“技”,以便“师夷长技以制夷”,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经过30年的卧薪尝胆之后,一次改革成果的亮相和比拼。战争的结果很快得出答案,中国简直不堪一击地战败,败得很难看。一向被中国人视为蕞尔小国的日本一举击垮了当时世界上装备最先进也是李鸿章一手缔造的北洋水师。

这一战将洋务运动的成果打得落花流水,国人重建起来的一点点自信一下子被摧毁得精光。甲午战争胜利的不是西方列强,而就是周边的一个小岛国,一个曾经被纳入华夷秩序,不断前来向中国学习,对中国俯首帖耳的小日本。并且传统上,中国将日本视为中国儒家文化领域的学习者,日本也是认真学习。

李鸿章既是朝廷重臣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和实际操盘手,也是中国文化儒家思想的捍卫者,这种心理的打击是致命的,带来的耻辱感是最大的,让中国人反省也是彻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日马关条约签署

第二是对李鸿章个人的耻辱

1、被清廷剥夺“三眼花翎”。三眼花翎是彰显清朝皇恩浩荡的一种赏赐的形式,是一种荣誉的象征。作为清朝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这种勋章自然是“物以稀为贵”越是稀少,越是证明三眼花翎尊贵崇高的地位,《旧典备徵》卷二《冠服异数》条记载了乾隆以来受赐三眼花翎仅七个人:按二百年来膺是赏者,惟傅恒(乾隆三十四年)、福康安(乾隆六十年)、和琳(嘉庆元年)、长龄(道光八年)、禧恩(道光十二年)、李鸿章(光绪二十年)、徐桐(光绪二十五年)等七人。从得赏时间看,李鸿章是第一个汉人得到“三眼花翎”(此前,曾国藩亦只获授双眼花翎)。甲午兵败后,李鸿章之三眼花翎被褫夺。不久,李鸿章受命赴日本讲和,在赴马关前向朝廷要求而再获三眼花翎。

2、谈判备受日本羞辱。甲午战争后,1895年4月20日至4月17日交战双方在日本下关(1902年之前被称为Bakan 马关)举行谈判。李鸿章奉旨到日本议和时已年逾七旬,在《马关条约》谈判时费尽心力,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则态度强硬,极尽羞辱之能事。又遭日本浪人小山丰太郎枪击,险些命丧东瀛。在条约缔结前最后一次谈判时,李鸿章对伊藤博文说:“没有想到阁下是如此严酷执拗之人!” 随后愤然离去。

3、签订条约后带来的羞辱。马关条约》签订后,李鸿章自然成了被抨击的中心,一时之间,李鸿章的先祖被人们问候了个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94年的甲午之战,无疑给了投身洋务的李鸿章致命一击。由于统治者的傲慢自大,李鸿章苦心经营的北洋水师败于一个弹丸小国,李鸿章丢失“三眼花翎”最高荣誉。战败后,朝廷顾不得颜面,急派李鸿章前去日本议和。谈判的过程可想而知,他忍着被刺客袭击的伤痛,承受着国内巨大的舆论压力,同蛮横的日本侵略者据理力争。不过,失败方无外交,结果《马关条约》签订,李鸿章又被加了顶卖国贼的帽子。

谈判结束后李鸿章登船回国,发誓终生不再踏上日本土地。一年后1896年,李鸿章访问美国时途经日本,在日本换船的时候,硬是从两船之间的搭起的踏板之上爬了过去。果然因“衔马关议约之恨,誓终身不复履日地,从人敦劝万端,终不许”,最终没在日本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