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音乐裁缝”越来越多呢?

刚好昨天我看了音乐人/钢琴家周雨思的一条解读视频《15岁女孩爆红揭开了流行乐坛最后的遮羞布》,我仿佛瞬间醍醐灌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雨思视频中所说的15岁女孩,可能很多人已经有所耳闻,她叫Vicky宣宣,是一个初中女生,因为她最近创作了一首英文歌《SHE》并火了,被很多网友点赞是“天才少女”。我特意去听了这首歌,歌曲听起来还不错。然而,Vicky宣宣这首作品也被一些网友质疑,旋律听起来似曾相识,有“音乐裁缝”之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后周雨思就这位少女的创作行为进行了剖析。她首先通过对比,认定了女孩的《SHE》确实与霉霉等欧美歌手的几首英文歌有相似之处,对于网友说她是“音乐小裁缝”,也并不算过分。但她觉得这是一个初入门创作者正常的模仿过程,肯定了女孩有一定音乐天赋,至少她能通过脑海中闪过的一段旋律,然后一气呵成生成一首歌,自己作曲、作词、编曲并录下来,就证明她是个人才,但不能算天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也去看了Vicky宣宣分享的关于歌曲创作的视频《一段旋律怎么变成一首歌》。原来,她是在上数学课时突然灵光乍现,脑海中蹦出一段旋律,她果断扔掉数学书,用歌词本写下了一段歌词。然后她一溜烟跑回家,拿出吉他,不到半小时就写出了这首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了,重点来了!看了这个女孩制作整首歌曲的过程,我们会发现,原来一首歌曲的诞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门槛并没有那么的高,女孩全程就通过一部手机几乎搞定全部。

这件事说明什么呢?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技术门槛的极大幅度降低,让音乐创作变得不再神秘和遥不可及,让普通人的创作灵感也都能轻松变成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雨思说,这个女孩的爆红揭开了流行乐坛最后的遮羞布。这一点我倒是不完全认同,虽然这个事让我们明白了音乐创作并没有那么高深,但也不能说更高的门槛是遮羞布,因为门槛的降低,也不见得是绝对乐观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坏处呢,就是催生了无数的音乐裁缝。音乐是一门艺术,艺术是讲究天赋的,有天赋的人,在整个人群中的比例,在每个时代是差不了太远的,而这个时代“创作歌手”井喷,并不代表他们每个人都是真正有音乐天赋的人。只不过技术门槛没有了,谁都能掺和进来。但是,技术门槛降低,无形的艺术门槛却不会降低,只会比以前更高。那么,那些本身缺乏音乐天赋的人,创作时就只能投机取巧、东拼西凑,这就是一个个“音乐裁缝”的来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还别说,“音乐裁缝”的音乐作品,有时听着还挺悦耳的呢,但这年代听歌者的眼界也开了,耳朵更挑了,无论你抄的是哪国的、哪个年代的,总会遇上火眼金睛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之,音乐裁缝越来越多,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壁垒被打破后给音乐发展带来的副作用,也是一种必然现象,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