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为什么不能玩游戏?”

面对孩子这样的问题,您会如何回答?

有位妈妈认认真真、洋洋洒洒写了两三千字,认真回答孩子的问题。在2000多条评论中,赢得家长们的掌声无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大概讲了三个方面:

1、时间是你最大的资本,拉开你与别人差距的,是那些课外时间;

2、青春是用来拼搏的,孤独与自律才是走向自由的必经之路;

3、凡是现在让你爽的东西,最终都会让你痛苦;

这些道理讲得相当精彩,观点我也基本同意,想必这位妈妈也为自己的这一番道理感动不已。

不过,当孩子真的问出:“我为什么不能玩游戏”的时候,您如果真的按照这个路子来回答,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恐怕是:您慷慨激昂、口若悬河,孩子一言不发、沉默不语。

最后,你问出一句:“你明白了吗?”

孩子淡淡地应声一个“嗯,明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沟通,除了家长抒发了情感、缓解了自己的心理压力,“自嗨”了一下以外,恐怕对孩子的影响和作用都不大,这样的回答虽然感人,却真的不能支持。

自嗨式的沟通

朋友的孩子上三年级以后,突然开始变得“拖拉”,一个小时的作业要拖到三个小时,每天都弄到深更半夜。

“她成绩不差,就是回到家磨磨蹭蹭,到八点多才真正开始写……”,妈妈这样抱怨。

“你跟她沟通过吗?”我问。

“说啊,我常常跟她沟通啊,没有用!”

“……沟通的时候,孩子说话吗?”

“……不怎么说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的教育家陈默老师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案例,初中的小宇(化名)说,每次父母跟他“谈心”,他要看好时间,在讲了半小时左右的时候承认错误、表决心。

为什么是半小时呢?

因为如果时间太短,父母觉得他敷衍,但是到了半小时这个节点再不“表决心”,父母就能讲上一小时、两小时……

可叹,这对父母可能还自以为每次跟孩子的沟通都卓有成效,可事实上呢,根本说不到孩子的心里,人家敷衍得多有经验!

百余年前,法国的思想家卢梭就总结到:发脾气、讲道理和自我感动,是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式。而自嗨式的沟通往往三种兼而有之。

我也曾经是这样一位“自嗨式”的家长,常常跟孩子长篇大论,虽然发现“道理讲了上百遍也没用”,却不知道还有其他的沟通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沟通的重点不是你说了什么

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请记得在这个场景里并不止您一个人,我们的重点是孩子,所以他们的想法、反应才是真正重要的。

当孩子问出“妈妈,我为什么不能玩游戏?”,您是否感觉到孩子的怨气?他是真的想知道为什么吗?还是想表达:“我就是想要玩游戏!凭什么不让我玩游戏”?

那么,当孩子这么问的时候,他是否内心已经预设了答案:“你就是不肯让我玩游戏!”

而您的长篇大论大道理是否“正中下怀”,验证了孩子的预期,并被孩子情绪化的解读为:“他们不让我玩游戏,跟他们说也没用,下次玩的时候一定不能让他们看到!”

然后,满是怨气的孩子从此开始偷着玩,跟家长玩起警察捉小偷的游戏——这一幕很多家长应该也并不陌生吧。

再然后,孩子再也不会问一句“为什么我不能玩游戏?”,你正亲手关上跟孩子沟通的大门。

现在,您是否意识到,刚刚那一翻长篇大论,不管说得多么慷慨激昂、内容多么感人,都没有用?因为您的道理早就被孩子情绪化的解读成简单的“让玩”与“不让玩”,内容根本不重要。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跟孩子的沟通中,您说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的想法和反应,咱们需要始终把注意力放在这上面,而不是“自我感觉良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的沟通,是让孩子自己得出答案

如果我儿子问:“妈妈,我为什么不能玩游戏?”

我会问他,“你为什么觉得自己不能玩游戏?”或者“这样的观点,是从何而来?”

小儿子就曾经问过类似的问题,然后告诉我是他们老师不许他们回家玩游戏。

“那我们列一列,玩游戏的好处和坏处,好吗?”

无论孩子是小学还是中学,这件事儿都是可以跟他一起完成的。

玩游戏的好处:可以休息一下、可以跟同学有共同话题、游戏很好玩……

玩游戏的坏处:玩多了会影响学习、没时间看书了、看多了影响视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列好之后,不妨问问孩子,“那么,你觉得可以玩游戏吗?”

孩子:“我觉得可以玩,不要影响学习就可以了。”

我:“为什么不能影响学习呢?”

孩子:“因为学习更重要,能学本领……”

我:“你说得很有道理,现在正是学本领的好时候……”——这个时候可以顺着孩子说点小道理了——“那么,咱们游戏玩多久能够不影响学习呢?”

孩子:“嗯……玩10分钟。”

说到这里,下面就可以开始“定规矩”了,跟孩子约定好时间和监督方式。当然,到具体实施的时候,一定会出现反复,具体的监督方式可以参考我的另一篇文章:最糟糕的教育,是你逼着孩子学,他却想尽办法偷懒、跟你对着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结一下,这样的沟通与“自嗨式沟通”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三点:

1、整个沟通过程中,我们的关注点始终在孩子的想法,我们做提问者和倾听者;

2、所有道理是孩子自己讲出来的,而不是我们讲出来的;

3、孩子与家长是合作关系,而不是“服从”关系;

坦白说,这样的沟通比单纯的讲道理难多了,因为孩子常常不按照我们预设的思路来——这常常让我们恼羞成怒;更不用说这样的方式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脑力。

但是,这样沟通的益处也显而易见:孩子遇到问题更愿意跟我们沟通,也更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让我们的一肚子大道理能够有机会传递给孩子。

那么,这样两种回答,您支持谁?

我是枫糖妈妈,多平台育儿领域优质原创作者,多平台签约作者。专注于孩子养育中的心理成长、大脑训练,帮助您不打不骂、不生气,提升孩子的责任感、自制力和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