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重衾更着绵,阴寒浑似暮秋天。 我生半百何曾见?记是康熙丙午年。——《六月·六月重衾更着绵》

清朝的第四位皇帝,康熙即位的时候年仅7岁,按照先帝的遗嘱,有四个大臣帮他处理政事。其中就有一位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的鳌拜,他欺负康熙帝年幼不懂事,自己又掌握着国家的军权,就在朝堂之下结党营私。终于等到康熙14岁的时候,自己执政了。他决心除掉鳌拜,就派人物色了一批年幼的孩童在宫内陪自己练武。鳌拜看是一批小孩子也不会在意,最终拜倒了这些少年的拳脚下。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鳌拜虽被康熙设计除掉了,但是仍有他的同伙想要替他说情,不过考虑到鳌拜滥杀无辜、罪行累累。康熙还是把他的官职革掉了。剩下那些原本很骄横的大臣,也纷纷不敢再造次。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来康熙在年幼的时候就是一个遇事果断,说一不二的人。才有了他后来的除鳌拜、撤三藩、收复台湾、征服准葛尔的这些事件,从而建构了康熙''千古一帝''的历史美名。

不仅仅在朝堂之上,在面对自己后宫的无数佳丽时,康熙也是保持着威严的形象的。但是有这样一个妃子——容妃,她温婉端庄,赋予了康熙少许温柔。只是她的下场很让人唏嘘,让人怎么也想不通:为何康熙要让容妃去刷马桶?其实他也不想,但容妃留不得。

常理来说,皇帝虽坐拥后宫佳丽三千,但责任在于建功立业,兼济天下,一介明君并没有心思和时间去你侬我侬,讲究郎情妾意的。只是不同于常见的帝妃之间的关系,康熙与容妃之间相敬如宾,举案齐眉。倘若看过《康熙王朝》的都会感受得到两人之间的浓情蜜意,康熙御驾亲征之时,是容妃随嫁陪在他身边;吃药的时候为对方奋不顾身的尝试,甚至容妃死后都被追封为皇后,备受荣宠。

只是康熙毕竟先是皇帝,才是夫君。在江山社稷面前,儿女私情也只能先搁置到一旁。甚至为了大局,他要把自己的爱女送去给自己的仇人和亲,而容妃不放心女儿,抗旨去寻。这件事就是康熙和容妃心生间隙的转折点。最终,容妃因为抗旨被降为妃子。

这第二件,便是康熙立太子一事。康熙的儿子胤礽先后两次被立为太子,又被废掉两次,因为这个儿子实在难成大器。康熙在第二次要废掉胤礽的时候,容妃不同意,甚至搬出来太后来劝阻康熙,力保胤礽。这一举动更是惹恼了康熙:不成器的太子立起来只会害得自己的江山毁于一旦,但是他也不想得罪太后,就给容妃捏造了一个假传太后懿旨的罪名,将容妃降为常在。

此外,容妃还放走了红玉,向康熙解释自己没有假传懿旨,事实上康熙心里像明镜一样,他明白容妃只不过是政治的牺牲品。而自己为了天下只有辜负了容妃,便把容妃贬为奴,罚去刷马桶。康熙心里的无奈没有办法跟容妃说,想做一个明君必然会要舍弃掉一些东西。

其实站在康熙一国之君的立场上,去考虑容妃的一些问题,也便理解了为什么风头无两的她会一步步走向了冷宫,沦落到刷马桶的地步。首先,康熙把爱女蓝琪儿送去和亲,他心里一定也有不舍,但是为了政局稳定,蓝琪儿远嫁草原已经成了定局。所以容妃说再多也是无益,反而会引火烧身。最终导致自己被贬。其次,康熙两次三番废掉太子,明显胤礽已经不适合再接替他的事业,对于为太子求情,阻碍自己大业的容妃,他已经大失所望,因此容妃死在马桶下也便不难理解了。

最后,在在觥筹交错的千叟宴上宫中一片繁华之景,康熙举杯三谢,挥斥方遒之际,在宫内的另一头,凄凉的宗人府里,容妃被马桶砸死。其实砸死容妃的不是马桶,而是她没有为康熙考虑的那份心意,心中没有家国只有私情的“傻白甜”性格。

容妃死后,康熙命人为她撰写本纪,要求写明容妃和自己在一起的二十余年间心心相印,并封容妃为孝慈仁皇后。这是让很多人认为他一直深爱着容妃的原因,事实上,无论是赎罪还是真情流露,是迁怒还是追悔,深宫大院一直是几多红颜的坟场。这点容妃至死也不懂,但康熙却明白自己为了江山社稷后继有人,再留下容妃是后患无穷的,这才是真正无可奈何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