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负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世界癌症研究中心最新估计,中国每年新增癌症患者近450万,死亡近300万,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已进入全民抗癌时代。而癌症的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降低癌症死亡率的重要举措。

根据赫捷院士团队发布的《2015年中国癌症发病与死亡统计》,2015年我国发病率最高的前八大癌症分别是:肺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乳腺癌、食管癌、甲状腺癌和宫颈癌。

近日,上海市抗癌协会携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本年度发布了更新版《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对上述八大癌症提出了最新的筛查建议。

1 肺癌

高危人群

年龄 > 40 岁,且至少符合以下任意一项的人:

1. 吸烟 ≥ 20 年包(每天 1 包持续 20 年或等量的烟草消耗),且戒烟时间不足 15 年;

2. 存在超过20年的被动吸烟史(如二手烟);

3. 在工作环境中不免接触石棉、铍、铀、氡等肺癌相关物质;

4. 存在恶性肿瘤病史或家族史者;

5. 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存在弥漫性肺纤维化病史。

筛查建议

1. 对于肺癌高危人群,建议进行低剂量螺旋CT筛查,建议尽可能使用 32 层或以上多层螺旋 CT 进行肺癌筛查。扫描范围为肺尖至肋膈角尖端水平。基线 CT 扫描以后,根据病灶具体情况(形态、大小、边界等特征), 建议至专科医院咨询具体下一步诊疗计划;

2. 若低剂量螺旋CT检出肺内结节,根据结节不同特征及具体情况制定 LDCT 复查方案;

3. 根据国情和效能以及我国人群特征,不推荐将 PET/CT 作为肺癌人群筛查的方法。

2 胃癌

高危人群

凡有下述情况之一者,均为胃癌高危对象:

1. 60 岁以上;

2. 中度及重度萎缩性胃炎;

3. 慢性胃溃疡;

4. 胃息肉;

5. 胃黏膜巨大皱褶征;

6. 良性疾病术后残胃;

7. 胃癌术后残胃(术后 6~12 个月);

8.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9. 明确胃癌或食管癌家族史;

10. 恶性贫血;

11. 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癌(HNPCC)家族史。

筛查建议

目前并没有针对普通人群的胃癌筛查指南。

建议上述高危人群在医生的建议下制定胃癌筛查方案,并定期进行胃镜检查。

3 结直肠癌

高危人群

1. 45 岁以上无症状人群;

2. 40 岁以上有以下任意症状持续两周以上的人群:大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等)、大便形状改变(大便变细)、大便性质改变(便血、黏液便等)、腹部固定部位疼痛;

3. 长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

4. 大肠癌手术后的人群;

5. 大肠腺瘤治疗后的人群;

6. 有大肠癌家族史的直系亲属;

7. 有年龄超过 20 岁的直系亲属被诊断为遗传性大肠癌。

筛查建议

对于符合1~5的“一般风险”人群:

从 45 岁开始,无论男女,每年进行 1 次大便隐血(FOBT)检测 ,每 10 年进行 1 次肠镜检查(在结果无异常的情况下),直到 75 岁。

对于符合6或7的人群:
在医生的建议下尽早开始肠癌筛查,并视个人情况制定筛查方案与缩短筛查间隔。

4 肝癌

高危人群

男性 35 岁以上、女性 45 岁以上且符合以下任一项的人群:

1.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或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

2. 有肝癌家族史者;

3. 血吸虫、酒精性、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任何原因引起的肝硬化患者;

4. 药物性肝损患者;

5. 遗传性代谢病患者,包括:血色病、α-1 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糖原贮积病、迟发性皮肤卟啉症、酪氨酸血症等;

6. 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

7.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

筛查建议

建议男性 35 岁以上、女性 45 岁以上的肝癌高危人群进行每 6 个月 1 次的联合应用血清甲胎蛋白 (AFP) 和肝脏 B 超检查,作为肝癌筛查。

5 乳腺癌

高危人群

1. 既往有乳腺导管或小叶不典型增生或小叶原位癌 (LCIS)的患者;

2. 30 岁前接受过胸部放疗的女性;
3. 有乳腺癌家族史(但尚不满足遗传性乳腺癌和卵巢癌综合征疑似患者条件的)健康女性。

筛查建议

1. 一般妇女

(1) 40岁之前不推荐筛查;
(2) 40岁开始筛查,推荐每1~2年进行1次乳腺X线检查;
(3) 对致密性乳腺(乳腺x线检查提示腺体为c型或d型)推荐联合B超检查;(4) 70岁以上,体健者、预期寿命10年以上者均建议维持筛查,每1~2年1次乳腺X线检查。

2. 乳腺癌高危人群

(1) 推荐40岁或更早开展乳腺癌筛查;

(2) 每年一次乳腺X线检查;

(3) 每6~12个月1次乳腺超声检查;

(4) 每6~12个月1次乳腺体检;

(5) 必要时每年1次乳腺增强核磁共振(MRI)检查。

家族遗传性乳腺癌和卵巢癌综合征

1. 有以下情况者为疑似患者,建议遗传咨询或参加基因筛查:

(1) 家族中有BRCA1/BRCA2基因突变的携带者;

(2) 家族中有乳腺癌患者,45岁前发病;

(3) 家族中有2个乳腺癌患者(1人双侧或2个单侧),45~50岁间发病;

(4) 家族中有2个或2个以上乳腺癌、卵巢癌、输卵管癌或原发性腹膜癌患者;

(5) 家族中有男性乳腺癌患者;

(6) 曾患有乳腺癌、卵巢癌、输卵管癌或原发性腹膜癌者;

2. 筛查和预防推荐

(1) 推荐40岁或更早开展乳腺癌筛查;

(2) 每年1次乳腺X线检查;

(3) 每6~12个月1次乳腺超声检查;

(4) 每6~12个月1次乳腺体检;

(5) 有条件者每年1次乳腺增强核磁共振(MRI)检查;

(6) 高危女性于30~35岁起,可以考虑接受定期的卵巢癌筛查;

(7) 携带有增加卵巢癌发病风险致病变异或疑似致病变异的女性,完成生育后,于相应年龄段预防性切除卵巢和输卵管以降低卵巢癌发病风险;

(8) 有遗传倾向的男性应尽早(45岁)开展血清PSA检测。

6 食管癌

高危人群

年龄 >40 岁,并符合下列任 1 项危险因素者:

1. 来自我国食管癌高发区(河北、河南、 山西三省交界的太行山南侧、秦岭、大别山、 川北、闽、粤、苏北、新疆等地);

2. 有上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 腹痛、反酸、进食不适等症状;

3. 有食管癌家族史;

4. 患有食管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

5. 具有食管癌高危因素如吸烟、重度饮酒、超重、喜食烫食、头颈部或呼吸道鳞癌等;

6. 患有胃食管反流病(GERD);

7. 有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

筛查建议

建议上述高危人群每2年进行一次普通内镜检查。

若内镜检查病理结果存在异常,则视个人情况在医生的建议下缩短筛查间隔或进行治疗。

7 甲状腺癌

高危人群

1. 童年期头颈部放射线照射史或放射线尘埃接触史者;

2. 由于其他疾病,头颈部进行过放疗的患者;
3. 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甲状腺髓样癌或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 2 型(MEN2 型)、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病及某些甲状腺癌综合征 ( 如Cowden 综合征、Carney 综合征、Werner 综合征或 Gardner 综合征等 ) 的既往史或家族史(有血缘关系)者;

4. 甲状腺结节 >1 cm,且结节生长迅速者;

5. 甲状腺结节 >1 cm,伴持续性声音嘶哑、发声困难、伴吞咽困难或呼吸困难,并可排除声带病变(炎症、息肉等);

6. 甲状腺结节 >1 cm,同时颈部淋巴结肿大;7. 降钙素高于正常范围者;

8. RET 基因突变者。

筛查建议

1. 甲状腺癌筛查要同时进行甲状腺的功能检查和形态检查;

2. 一般人群:

目前没有用于甲状腺癌早期检测或常规筛查的标准试验;临床颈部体检:20~29岁每2~3年1次,30岁以后每年1次;颈部超声检查:30岁后每年1次(包括甲状腺、颈部、锁骨上);

3. 甲状腺癌高危人群:

颈部超声检查,每年1次(包括甲状腺、颈部、锁骨上);

4. 女性孕前和哺乳期结束时,建议分别进行1次颈部超声检查。

8 宫颈癌

高危人群

1. 有多个性伴侣者;

2. 性生活过早者;

3.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者;

4. 免疫功能低下者;

5. 有宫颈病变史的女性。

筛查建议

已婚或有性生活史 3 年及以上的女性都建议进行筛查:

1. 21~29 岁采用宫颈细胞学检查,连续筛查 3 年无异常后,每 3 年 1 次;

2. 30~65 岁采用宫颈细胞学检查,连续筛查 3 年无异常后,每 3 年 1 次;或者高危型 HPV 与宫颈细胞学联合筛查;连续筛查 3 年无异常后,每 5 年 1 次;

3. 筛查结束时间:> 65 岁且既往多次检查均示阴性,则结束筛查;若曾诊断为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病史者,再持续筛查 20 年,筛查频率视病情而定;

4. 接受过子宫全切术的女性(无宫颈),且过去 20 年里未曾有宫颈上皮内瘤变(CIN)2、CIN3、原位癌或癌症的女性,不需要检查;

5. 接种过 HPV 疫苗的女性,仍应与未接种疫苗的女性一样,遵循特定年龄的建议。

有家族肿瘤史,发生食管癌概率到底有多大?关注预防指南,癌症预防不迷路~

参考文献:

[1] 赫捷, 李霓, 陈万青, 等. 中国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1,北京)[J]. 中华肿瘤杂志, 2021, 43(3):243-268. DOI:10.3760/cma.j.cn112152-20210119-00060.

[2] 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Z].上海:上海市抗癌协会,2021.

[3] Zhang S, Sun K, Zheng R et 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 2015.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Center. 2021;1(1):2-11. doi:10.1016/j.jncc.2020.1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