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滨琐话·金玉蟾》中有言:“时土匪未靖,行旅戒途。”自古以来,土匪就是一股极难消除的武装势力,这帮人以抢劫、勒索为主,给沿途客商造成了巨大危害。近代以后,土匪愈加猖獗,由于时局混乱,各方势力都在发默默积蓄力量,老百姓无所依靠,自然成为了土匪的头号下手对象。在众多土匪中,刘桂堂绝对算是比较出名的一个了,他“入行”时间早,下手狠,为人阴险狡诈,甭说手无寸铁的普通人了,就连道上的人都怕他翻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桂堂,1892年出生于山东的一个小山村,因为没钱的关系,父亲30多岁才娶上媳妇,这才有了他。不过,即使结了婚,刘家的生活也没有丝毫起色,在刘桂堂的印象中,他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每天都要为食物发愁。后来,刘桂堂的父亲去世了,顶梁柱一倒,家里顿时失去了经济来源,养活孩子的压力一下子就落在了母亲身上。为了活下去,母亲只好带着儿子挨家挨户地讨饭,恶劣的生存环境很快就让刘桂堂懂得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外漂泊了几年后,刘桂堂与母亲被一个地主收留了,母亲在家帮工,他则在外面放羊。对一个孩子来说,读书明理才是放在第一位的,但很显然,刘桂堂没那个福气。教育的缺失势必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刘桂堂从小受苦,遭到了无数白眼,无所依靠的他只能通过强硬手段立足,使别人不敢小觑他。12岁那年,刘桂堂动手偷了地主家的财物,由于手法干净,他并没有遭到怀疑。正所谓“有一就有二”,尝到甜头之后,刘桂堂的下手次数变多了,地主家屡屡遭窃,可盗贼却始终没有抓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刘桂堂的胆子越来越大,他已经不再满足于盗窃了,在此基础上,他又打起了抢劫的主意。23岁那年,刘桂堂与几个混混狼狈为奸,他们不但组建了一个帮派,还歃血为盟拜了把子。刘桂堂排行老七,加上肤色黝黑,于是得了个“刘黑七”的外号。起初,受规模和武器所限,刘桂堂还不敢公然与官兵作对,他们一伙只绑架当地的富户,然后索要赎金,还算维持了表面和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5年,刘桂堂一伙遭到了官兵围剿,几个头领死的死、降的降,已经翻不起什么大浪了。然而,刘桂堂却集结了各个山头的散兵游勇,他们合在一处足有几千个人,比之前的声势还要浩大。在苏鲁边界,刘桂堂是当之无愧的“绿林一哥”,他自称“团长”,纵容手下四处作恶。后来,随着清廷的覆灭,军阀割据的局面渐渐形成,刘桂堂手下的土匪数量迅速飙升,很快就有了上万人之多,巅峰时更是达到了3万,可谓十分强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养活手下兄弟,刘桂堂带头打家劫舍,他流窜于山东、河南、江苏等十几个省市,掠夺了大量财富。抗战爆发后,刘桂堂第一时间就投靠了过去,他积极献计献策,帮日军“扫荡”抗日根据地,其身份俨然从土匪变成了汉奸。在日军的支持下,刘桂堂对同胞伸出罪恶之手,碾轧、火烧、水煮……为了找出情报,他简直无所不用其极。据资料记载,刘桂堂曾有4次屠村记录,死在他手下的百姓有20余万,每个人都恨透了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四处劫掠的过程中,刘桂堂抢了许多压寨夫人回来,这些女子个个漂亮,且都是完璧之身。刘桂堂给了她们2条路,要么死,要么做她老婆。在这个节骨眼上,除了几个性情刚烈的女子外,其余人都选择了屈从。据不完全统计,刘桂堂共娶了72个老婆,她们被关在山上,衣食起居有专人照顾。不过,由于刘桂堂总要外出执行任务,他的那些老婆便和负责看管的兄弟搞到了一起。刘桂堂回山之后,发现有几个儿子长得一点不像他,他觉得事有蹊跷,便让人把儿子拖出去解决了。

1943年11月,刘桂堂一伙被我军剿灭了,这个恶贯满盈的土匪汉奸,终于遭到了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