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小舍得》,语言就像一把把利剑,能够句句扎人心。
夏君山和南俪看到欢欢和别人家孩子的差距之后,也开始考虑着怎样提高欢欢的学习成绩。想不到,学习真的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孩子不愿意做,就算父母拼尽了全力,也是等于零。夏君山没有送欢欢去校外辅导班,而是选择自己在家辅导,从周一到周四每天下班之后赶回家辅导欢欢作业。
只是,没想到欢欢一个下午的时间只完成了半张卷子还错误百出,搞得夏君山火冒三丈,直接怒斥女儿:“合着我周一到周四,每天给你一遍讲的题,全白讲了,是不是?”“别哭啊,哭有什么用啊?你这一下午都感什么了?”……溢出屏幕的愤怒和大声的呵斥,让欢欢哭得稀里哗啦,甚至哭到吐。
这样的场景在生活中真的比比皆是,辅导作业确实是一件让人崩溃的事情,愤怒之下口不择言也是生活中真实的表现。对孩子来说,父母的急躁情绪会让他们痛苦,缺乏安全感。
曾在日本专攻fMRI高次脑机能研究与失语、健忘等高次脑机能障碍的田中龙树在他的《让孩子幸福的语言》一书中指出,“所谓‘说教用语’是父母认为这是为孩子好,脱口而出的话,但实质是家长为了让自己安心而说出的话。这些‘说教用语’会剥夺孩子的朝气。”
作为一直研究认知心理学和脑科学的专家,田中龙树根据自己20年来从事心理咨询和养育4个孩子的经验,切入“育儿焦虑”这一现实家庭问题,从“父母如何让孩子感到幸福”和“父母如何在育儿中体验到幸福”两个方面入手,选取生活中常见的29个场景,对比介绍了“说教用语”与“鼓励用语”,以此鼓励父母改善亲子沟通方式,实现轻松育儿。
这本书一上市就广受好评,位居亚马逊日本儿童心理类畅销榜第5,是日本读者眼中改善亲子沟通的一剂良方,让无数父母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语言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伤害,从而有意识地改变和孩子说话的语言,让沟通更轻松愉快。
那么到底要如何保持愉悦的心情和孩子相处呢?作者在书中指出,珍惜和孩子相处的短暂时光,毕竟孩子在身边的日子真的很短。
女儿十一岁的时候去了私立寄宿学校,每周回家一趟或者我们去学校探望她。一开始,女儿很不习惯,从我们离开的周日下午就盼着下一周的周五快点到来,时不时的也会在中途打来电话报告自己在学校的表现,而实际上是表达自己对父母的依赖和思念之情。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渐渐融入到寄宿学校这个新的环境里,对父母的思念和依赖逐渐减少,现在一个月回一次家已经觉得是很正常的事情,有时候和我们吵了架,还会冲口而出“下次归宿假我也不回家了”,听得老母亲我心有戚戚。
这样的生活在我的周围蔓延,很多孩子在初中就进入了私立寄宿学校,一周回一次家或者一个月回一次家,年轻的父母们早早地过上了“空巢老人”的生活。刚开始还能够轻松地享受自己难得的悠闲时光,渐渐地便觉得了空虚和失落。
没有孩子围绕的日子变得绵长而寂寥,那些记忆中和孩子的相处时光变得美好而清晰。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作者在书中倡导大家珍惜和孩子相处的短暂时光,了解孩子生活中的一切,当孩子面对现实中的困难而感到不知所措的时候,正是我们父母表达爱意的时候,正是我们将辛苦疲惫的场景转换为温馨幸福的时候。
作者把全书氛围五章,选取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五个年龄段的29个生活场景,从孩子0-3岁与这个世界初次相遇到孩子13岁以上,和父母开始分离,每一个场景都是生活中你我他参加遇到过或者看见过的,真实得让人仿佛在看电视剧。
比如在第4章9-12岁青春期开始一章中孩子磨磨蹭蹭不做作业,不正是文章前面提到的《小舍得》里夏君山怒斥女儿的场景吗?这样的场景曾经让无数的家长崩溃,评论区里一众的感同身受的父母。“和我儿子一模一样”“仿佛看到自家孩子”“一比较我女儿真实乖宝宝”等等诸如此类的话。
事后,夏君山也在反省自己,自责自己不应该朝着女儿发火,因为这样也解决不了问题,反而让孩子受到了伤害。语言是一把双刃剑,说得好,能够抚慰人心,激人上进;说得不好,则会伤人心,扎人身。毕竟,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那孩子磨磨蹭蹭不做作业的时候,要怎么说呢?
作者在书中建议把“作业做完了吗?”换成“什么时候提醒你比较好呢?”因为不责备孩子、不发牢骚的教育方式可以培养孩子的自发性。
书中提到一对小学五年级的母子,每天写作业时都会爆发亲子大战,自从母亲学会转换心态,把“作业做完了吗”的询问和责备换成“什么时候提醒你比较好呢”的商量语气之后,孩子反而在两周后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不但主动自觉地学习,还很周到地提醒母亲以后要提醒他及时做作业。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起让孩子默默听从父母的责备,勉强开始写作业,这种商量性的“交涉”会让孩子受益很多,而且亲子之间也不会出现让人讨厌的气氛,更不会出现自责、懊恼和伤害。
“祸从口出”,一个人管好自己的嘴就是管好自己的人生;一个父母管好自己的嘴就是管好一家人的幸福。对孩子好好说话吧,在你的话语里藏着孩子的幸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