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风》是《诗经·邶风》中的名篇,对后世文学影响极为深远,其中“凯风”、“寒泉”更是成为了后世用来指代“母爱”的固定意象。

直接说《凯风》一诗,或许很多读者没有读过,所以我们先来看几个让人熟悉的诗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如果是喜欢古乐府的读者,《长歌行》中有“凯风吹长棘,夭夭枝叶倾
  • 如果是喜欢唐诗的读者,孟郊的《游子吟》中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如果是喜欢宋诗的读者,苏轼的《胡完夫母周夫人挽词》中也有“凯风吹尽棘成薪”。

不仅诗歌作品多有化用,“凯风”等词语还经常出现在挽词、诔文以及古代诏书之中,可见其影响之大。

那么,这样一首诗歌,到底讲述了什么样的内容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凯风》:孝子自责,感念母恩

《凯风》:孝子自责,感念母恩

《凯风》一诗共四章,每章四句,用字工稳,情感婉转真切: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xùn)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xiàn)睆(huǎn)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凯风”就是南风,古人认为南风和煦,善于滋养万物,此诗中用以起兴,引出对母亲的歌咏,是《诗经》中典型的“兴中带比”用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棘”在古代文学中一般是“酸枣”,这种树枝上多刺,果实还小,味道酸涩,还非常不好养活。

所以,《凯风》中以南风生养“棘”这一树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抚养孩子的艰辛和劳苦。

诗歌在第一章中称赞母亲的伟大,但在第二章中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转折。

“凯风”所吹拂的小树已经“成薪”,喻指母亲养育的孩子已经长大了,这里有一个时间上的变化。

而真正让作者感慨的却是,母亲虽然伟大,但子嗣却并不够好。“令”在文言文中经常表达“美好”的含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加深对母亲的感恩,作者在第三章中又强调了母亲的辛劳。

“浚”是卫国的一座城邑,寒泉是一条水脉,就在其附近。这里用“寒泉”滋养万物的现象来类比母亲抚养子嗣的过程,是一种默默无私的奉献。而这一家中有子嗣七个,更是可以想见母亲养育他们的劳苦。

第四章中呼应第二章,再次出现了子嗣自责的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前两句中写了黄鸟的美丽样貌,写了声音的婉转动听,这都是美好的事物。但后两句却写了并不美好的事情,形成了更为激烈的对比。

虽然有子嗣七个人,却无法分担母亲的忧愁,作者认为这是他们作为子嗣的“不孝”。

然而诗中却并没有明说子女的过错,只是一味地表达愧疚之情,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具体描写实际的内容,或许是因为子女本来便没有犯错,真正犯了错误的是母亲。子女不忍指责母亲的过错,所以将其归咎于自身不能分担母亲的忧愁。

这一观点也被古代非常多的解诗文献所采纳,争议在于这种“错误”的大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孟子曰:《凯风》,亲之过小者也

孟子曰:《凯风》,亲之过小者也

《毛诗序》往往认为“邶”和“卫”民风相似,因为“邶”地诸侯最后也是并入了卫国,所以“邶风”中的诗歌绝大多数都是卫地民歌。

而对卫地民歌最为著名的评判就是:卫风淫。

所以,《毛诗序》里认为:

《凯风》,美孝子也。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故美七子能尽其孝道,以慰母心,而成其志尔。

这是说,《凯风》一诗实际上并不是赞美母亲的,而是赞美孝子的。卫地风俗昏淫,诗里所写的这位女子已经是七个孩子的母亲了,但却也想要改嫁他人。

面对这样的情况,其儿女们通过责备自己的不孝来宽慰母亲,消除其顾虑。

但是这种说法在后世却被曲解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社会地位的逐渐固化,社会对于女子改嫁一事更为反对,痛恨女子“失节”,以宋明之后尤甚。

所以朱熹在《集传》当中的观点虽然是承自《毛诗序》,但其语气已经显得更为极端了,说其母不能自守,子女不彰显母亲的过错,所以只能责备自己,以此表达了儿女们的孝顺。

这样的解读明显带有时代特征,在年代更为久远一些的解诗文献中是看不出此等含义的。

孟子对《凯风》做过一个非常明晰的评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问孟子,《凯风》一诗为何不“怨”?孟子解读说,如果所犯为大错还“不怨”,那就是关系的疏离,是不孝顺的表现。《凯风》仅为母亲所犯下的小错罢了,不必怨恨。

可见当时社会对女子改嫁还是比较包容的,认为虽然在性质上不太好,但也不是什么难以接受的大问题。

但无论何种解释,《凯风》一诗在主观上都是歌颂孝子而非母爱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不过,这首诗歌写得太过真切感人,所创造的“凯风”、“寒泉”等意象就被固定下来,专门用以代表“母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