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即便拥有了理想的书房,却难以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何让读书空间充满文化意趣,发挥更大阅读作用呢?4月22日,记者采访了柳州多位文化人士,看看他们会以怎样的方式去阅读和藏书。
刘沛盛:
每天留出阅读时间
国家一级编剧、广西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刘沛盛表示,阅读是系统地积累知识,没有积累就无法进行创新。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需要阅读来提升灵感,开阔视野。
刘沛盛家里有一间很大的书房,藏书有好几千册。世界名著、人文历史书籍、柳州本土作品和他自己的创作,堆满了书架。“房间大、空气好”是他对自己书房最满意的地方。现在他每天至少保持一、两个小时的阅读时间。
刘沛盛的书房。
他说:“有梦想有追求的人,能更好地保持阅读习惯。培养阅读兴趣,可以参加一些社会读书组织。在柳州有中华阅读联盟会、柳州市朗读专业委员会。”除此之外,写日记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多看就会多写,不一定要用传统方式记录。他就比较喜欢用微信朋友圈或个人公众号来分享自己的见闻感悟。
刘丽虹:
按需阅读、按需藏书
柳州市政协文史顾问刘丽虹建议:“在生活工作快节奏和信息爆炸的年代,年轻人阅读应‘按需所读’、‘按需所藏’。”
这个是刘丽虹的其中一间书房。
刘丽虹家里有两个书房,一间有13平方米,另一间专门用于存放工具书。除此之外,她还有4个硬盘的数字书籍。她所藏的书籍分为三大类:工具书、资料书、个人创作作品。
“阅读习惯不用刻意培养,自己有需求了,自然就会去读书。”她告诉记者,上大学时,她只读学习用的书;工作时,只读与工作相关的书;退休后,进行文史研究,侧重读文史类的书。按需所读,才能有的放矢。
“没有时间读书”,是当今普遍现象。大家都很忙,难能可贵的阅读时间,一定要按自己的需求来安排。选择对自己有帮助的书,不要为了附庸风雅而读书。
徐小雅:
遇到好书要果断下手
1987年出生的徐小雅,是柳州市作家协会主席。她的阅读方式或许更贴近现在的年轻人。
“数字书籍对于我而言是非常好的工具,比如一些时间久远的民国时期书籍,我都会寻找PDF文档来进行阅读。我平时也很喜欢用kindle来看书,数字书籍本身就是为了便捷才诞生的,主要看怎么去利用它。”但她大部分时间都是阅读纸质书籍,也乐于收藏纸质书籍。
她认为阅读纸质书籍应该成为一种习惯,用以保持读书的感觉,而这种读书的感觉,对于进一步深入掌握一些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在藏书方面,她印象比较深的,是在她读研究生时,买了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世纪世界诗歌译丛》。这套书有50多本,当时基本上已经快绝版了。虽然手上不算特别宽裕,但她还是咬牙把这套书买了下来。现在这套书已经很难买到全集了。
她的建议,如果真的有特别喜欢的书籍,且经济条件又允许的情况下,最好当机立断,不然会后悔。藏书但不要养成“囤书癖”,买很多也不看,这样书籍没办法达到自身的价值。今报记者佘玉冰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