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是辽宁省地级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辽宁省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辽宁省重要的工业、港口城市。截至2018年,全市下辖3个区、2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总面积10301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137.2平方千米,户籍人口294.96万人,户籍城镇人口124.88万人,城镇化率42.34%。2020年,锦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073.0亿元。当然锦州市历史悠久,自古至今名人辈出,孕育了一大批栋梁之才,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介绍两位近当代人物,他们一位是现代著名作家、一位是院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位:萧军

萧军(1907年7月3日—1988年6月22日),中国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原名刘鸿霖,笔名三郎、田军等。妻子王德芬,前妻萧红,私生女鲍旭东。萧军于1907年7月3日出生在辽宁省凌海市沈家台镇下碾盘沟村。由于家境贫困只上过小学。1925年开始军旅生涯,担任过见习官、军事及武术助教等职务。写作生涯是在军队中开始的。1932年,萧军在哈尔滨化名“三郎”正式开始文学创作,并和中共地下党员、进步青年一起共同开展文学艺术活动。经过将近一年的努力,萧军参照苏联著名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完成了表现东北人民革命军抗日斗争的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2年初,萧军到了哈尔滨。正式开始文学生涯,也正式成为党的地下组织所领导的革命文艺队伍中的一员。1933年秋天,他和萧红(萧红萧军意为:小小红军。)合印了一部短篇小说集《跋涉》。其中收有萧军的《孤雏》《烛心》《桃色的线》《这是常有的事》《疯人》《下等人》等6篇小说。于1934年6月中旬离开了东北故乡,来到关内。在青岛,萧军、萧红一边编辑《青岛晨报》副刊,一边写作。萧军在里写完了他的成名作《八月的乡村》。

1935年7月,萧军自费“非法”出版了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立即轰动了文坛,奠定了萧军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在艺术上,《八月的乡村》有着鲜明的特色。首先,它以浓郁的乡土色彩强烈地吸引着读者。其次,在人物塑造上,萧军既能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牲,作速写的勾勒,又善于精雕细绘,并且常常把二者结合起来加以描写。此外,《八月的乡村》的风格也质朴刚健,充溢着一种不可抑止的力量,可以说是“力”的艺术。这种艺术风格特别体现在对社会生活的概括和开掘方面。这时期,萧军的创作力极为旺盛。继《八月的乡村》之后,他又出版了短篇小说集《羊》《江上》,散文集《十月十五日》《绿叶的故事》,中篇小说《涓涓》等。正是在这样基础上,萧军开始撰写他的长篇巨著《第三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1936年春起,他断断续续写了近二十年,才全部写完。这部巨著以宏大的气魄,全面真实地再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东北社会现实。抗日战争爆发后,萧军一直从事工人业余文艺教学工作并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他到达延安,在延安的五年中,他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理事,鲁迅研究会主任干事,《文艺日报》主编,鲁迅艺术文学院教员等职,还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1949年中国解放以后,萧军继续从事文学艺术的研究和创作工作,京剧《武王伐纣》、长篇小说《五月的矿山》、《过去的时代》等都是他这一时期的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文化大革命中,萧军受到迫害,曾被关押8年。粉碎“四人帮”后,他重返文坛,整理了诗词旧作800余首。1979年,萧军出席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被选为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88年6月22日,萧军病逝。著名文学评论家、作家李健吾(笔名刘西渭)在其《咀华集·咀华二集》的“八月的乡村”一节中写到:“《毁灭》给了一个榜样,萧军先生有经验,有力盘,有气概,他少的只是借镜。参照法捷耶夫的主旨和结构,他开始他的《八月的乡村》。”萧军同志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是一位有民族气节的革命作家。

第二位:康玉柱

康玉柱,男,满族,1936年5月5日出生于辽宁省北宁市,中国共产党党员,石油地质学家、石油勘探家、石油发展战略家、油气勘探大师、中国古生代海相油气勘探开拓者、中国古生代成油理论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石化西部新区勘探指挥部专家组副组长。康玉柱于1956年9月至1960年7月在长春地质学院地质普查系学习,获学士学位;1985年1月至1995年12月,任地矿部塔北油气勘查联合指挥部指挥兼专家组长;1980年1月至1997年12月,在地矿部西北石油地质局工作;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5月至2007年3月,任中国石化西部新区勘探指挥部副经理、专家组副组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4年,以地质力学理论为指导,在塔里木盆地主持实现了我国古生代海相油气田首次重大突破,成为我国油气勘探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拉开了塔里木盆地找油大会战的序幕;“八五”和“九五”期间主持国家重点科技攻克关项目和地矿部5个科研项目,全面系统研究评价了塔里木等盆地油气资源、油气成藏特征;1992年首次建立了我国古生代海相成油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地质力学找油理论及初步形成了中国西北地区叠加盆地成油特征等;在塔里木盆地主持发现10个油气田和我国第一个古生代的塔河大油田;主编西北石油局油气勘探规划、设计20多份,科研报告20份,独编和主编科学技术专著10部、主笔科学技术专著4部,公开发表科学论文80份;曾获地矿部个人特等奖、记一等功,获地矿部集体特等奖2次和新疆自治区有突出贡献奖,获地矿部一等奖;1993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康玉柱的“石油梦”源起于塔里木。60年代,当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江汉平原、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相继发现油气时,远在西陲的塔里木盆地却依然显得那么沉寂。但是,杰出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却指出,塔里木盆地的石油远景不是没有希望的。他指示地质部石油地质综合研究队到塔里木盆地进行侦察和初步评价工作。于是,康玉柱,这位笃信李四光地质力学理论的长春地质学院的毕业生,第一次带领地质部石油局综合研究队西北分队来到了茫茫塔里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的塔里木条件艰苦。在野外跑剖面,一跑就是一天,吃不好,睡不好是常事。有一次,康玉柱和他的同事从和田到莎车,已经下午两点了,想早日开始工作,就继续往和什拉甫赶。结果,天黑路不清,转弯时,乘坐的尕斯63整个扣过来了,做饭和吃饭的家伙、行李和人全扣到下面,人被砸得头破血流。简单治疗后,第二天他们又接着到野外工作了。在40多年石油天然气勘查生涯中,他走遍了东北、华北、西北、中南、华东、华南、西南等22个省的40多个盆地,进行过艰苦卓绝的石油地质勘查工作。在新疆的30多年间,他在塔里木盆地主持勘查发现了10个油气田和1个大油田,为中国和新疆的石油天然气工业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