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贵阳各中等学校有地下党员和进步学生的活动,也先后进行过学生和老师参加的罢课、请愿、游行示威等斗争。

私立贵阳清华中学由北平清华大学的研究生王万福、唐宝鑫等八位校友于1938年在贵阳创立,1939年“二四”轰炸后迁至花溪。这几位老师经历过一二九学生运动的洗礼,带来了清华大学爱国民主传统。该校办学宗旨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培养学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抗日战争期间,清华中学的学生大多认真读书、钻研学问,很少关心政治,反动势力在这所学校中难以涉足,地下党在这所学校也没有发展,因而抗战期间这所学校是比较平静的。

进入解放战争时期,严峻的社会现实打破了这种平静。国民党发动内战,政治腐败经济萧条、物价飞涨、货币贬值官员贪污,人民怨声载道,中国往何处去?这是摆在知识分子面前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清华中学广大师生耳闻目睹国民党统治的黑暗和丑恶的社会现实,对国民党的厌恶与憎恨愈积愈深。由于清华中学校友遍及全国各地,彼此间有着密切联系,全国大中城市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学生运动的消息不断传来,对清华中学师生不无影响。一向钻研学问,不太过问政治的师生开始发生了变化,一批追求光明与进步的师生开始在学校里广泛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学、体育活动,办壁报、出校刊、评论时政、并且组织排演《雷雨》《阿Q正传》《兄妹开荒》等进步戏剧,宣传爱国民主思想。

1946年,清华中学的进步师生与贵州大学的潘家洵、唐宝鑫、王德昭、方敬、何洁、林蒲、熊其仁等教师目睹国民党不仅贪污腐败、专制独裁,而且不顾全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建国的愿望,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杀害革命青年的现实,激于义愤,聚集一起,创办了《时代周报》,由潘家洵教授领衔任社长,每周一期,以政治评论为主,呼吁民主和平,揭露时弊,言词犀利,观点鲜明。创刊后,得到社会人士的支持与捐助,同时也引起了国民党贵州当局的注意,出刊三个月后,因刊出《纪念闻一多特辑》,遭到国民党特务的压制和捣乱,被迫停刊。

清华中学学生中有一批品学兼优、在同学中颇有威信的学生,他们是清华中学进步力量的基础。1948年,朱厚泽、赵西林、李惠华等进步学生主持清华文学会,文学会举办诗歌朗诵会、文艺晚会、演讲会等多种形式的文学活动。文学会创办的《清华文学》《狂飙》刊物,以鲜明的爱国民主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以及真实地反映劳动人民饥饿贫困,揭露社极影响。这批思想敏锐、不满现实、向往光明与进步的师生,为解放战争后期中共贵阳特支在学校中迅速开展活动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贵阳历史 第一卷》)中共贵阳市委党史研究室 著 贵州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