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好书不可多得,像是人生的良师益友,伴随我们成长。当我们累了时,总会想起一些书,从中感受到生活的慰藉;当我们迷茫时,也总会拿起一些书,从中获取生命的启发。

但阅读不仅仅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日积月累,书籍宛如一位引路人,默默浸透在我们生活的一点一滴。

2021年4月23日,是第26个世界读书日。我们也和六位图书馆人、书店人、出版人这些“钟书分子”聊了聊,谈谈那些“读书教我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暨南大学生活方式研究院联席院长费勇。

“我小学二三年级就开始读书了,那个时候能读的书还很少,印象里读得较早的一本书是高尔基的《在童年》。”暨南大学生活方式研究院联席院长费勇说,阅读已经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我的每一次成长都是阅读经验的转化。可以说,现在我的生活状态以及为什么成为你所见到的样子,都是阅读作用的结果。”

几乎每天费勇都在阅读,家里有书房,客厅里有书;办公室也被布置成书房的样子。“我的工作需要大量阅读,平时无聊时也喜欢翻阅书籍。”费勇说,现在主要看的是纸质书,基本不看电子书,这是一个个人习惯。很多年轻人看电子书也挺好的,携带方便。电子书、纸质书只是介质不同,阅读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作为写作者,他的阅读喜好偏向于哲学、历史、文学方面。日常读得比较多的是经典类书籍如佛经,儒家和道家经典,还喜欢读物理学和天文学的书。

虽然从事写作工作,但在写作时,费勇很少从同类书籍寻找灵感,反而会从完全不相干的书里得到灵感。“大概是跳出原有的框框,会有更大的视野。”他说,比如,最近在写苏东坡,会从头把中国的历史再读一遍,把宋代史精读一遍。日常坚持的更多是系统性阅读,平时无聊时尽量不玩手机,宁愿闭目养神或者观察周围的环境。但也会有节制地浏览一下朋友圈或微博,留意一下即时的碎片化信息。

采写:南都记者 王美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