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今年高考越来越近,此时最紧张的一批人恐怕就要数高三党的家长,学生们埋头苦读,家长提供不了什么助力,因此总是想着能在高考报考这一项上提供一些帮助。

如果不是家中有高三生,相信很少有人愿意花费心思去研究报考中的条条框框,但是只要有一点疏忽,考生就有可能因此滑档,因此在学习志愿填报知识时,所有人都会认真对待。

高考报考中遇到的专有名词,什么是高考“大小年”?

有时在听一些老师分析报考趋势时,家长们总会听到一个词“大小年”频繁出现,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高考大小年形容的是报考时一种招生趋势,形容一所高校在某一地区招生人数某一年特别多,某一年又特别少,忽高忽低不固定的情况。

其中的大年非常好理解,就是实际报考人数非常多,导致学校招生分数整体被拉高,由于当地报考这一院校的人数超出计划招录人数太多,导致院校只能按照分数择优录取,好比是经济中的“供大于求”,学生的分数就“不值钱”了。

而小年就是报考这一专业的考生数量却明显要比预备招录的人数少很多,导致只要满足过了录取分数的人都被招进去了还不够,院校甚至还会参与调剂,接收那些调剂过来的学生,对应经济中的“供不应求”,报名的考生都成了香饽饽。

大小年交替出现,其实和每年学生的报考操作有关

大小年现象虽然听起来十分吓人,一不小心赶上了大年,学生滑档的几率飙升,谁都想要避开它。那大小年的出现是否有规律可循呢?大小年通常会出现在那些热门高校招录过程中,且经常会交替出现。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和大家的报考心理有关系。通常在大年出现之后,这所学校容易滑档的“名声”就传出来了,大家一传十十传百,导致第二年该地区报考这一院校的人寥寥无几,小年随即形成。

而小年出现后,大家都知道这所学校“招不满”,还接受调剂的学生,于是又一窝蜂地涌向这所高校,就这样形成了大小年“以年为单位交替出现”的神奇规律。

只要对大小年的形成原因有了了解,且掌握了出现规律,听起来就没有一开始那么可怕了。

大小年不是普遍现象,通常出现在三类院校

如果对大小年把握不好,学生确实有可能会与心仪院校擦家而过,但是家长及学生不必过于恐慌,不是所有学校都具备大小年的特征,但如果学生钟意的是这三类院校,就要谨慎一些了。

第一类:位于当地省会的院校

在人们的印象中,位于省会的大学通常教学质量较好,可供挑选的院校较多,下属地级市的考生都比较倾向于报考省会中那几所知名度较高的大学,这就导致学生容易形成集中报考。

第二类:全国排名位于中上的院校

由于考生成绩层次主要分为上中下三等,竞争高等院校的学生和成绩很差只能读大专的学生并不是很多,反而是那些成绩中上的学生占了大部分。

因此,那些录取分数线以及全国排名位于中上的院校,成为大批学生集中报考的目标。

第三类:地理位置位于沿海发达城市的院校

在报考过程中,所有的学生基本上都倾向于前往沿海发达城市读书,越是接近内陆的大学对外地学生而言,越没有吸引力。北京,深圳,广州,上海等地的高校向来是学生的报考热门。

为避免高考滑档入读低级院校,报考时一定要谨慎

合理安排第一志愿及平行志愿并服从调剂

高考填报志愿并不是如果没有考上最有意向的那所院校,就意味着滑档,平行志愿的报考规则,让学生有了更多被录取的机会。

而对于志愿的安排,学生一定要慎重,第一志愿尤其重要,其他志愿也不能应付了事,选择服从调剂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滑档。

报考院校时主要求稳,别冒太大风险

越是考了高分的学生,越会珍惜分数考试主要求稳,而高考分数较差的学生,往往喜欢冒险搏一把,希望自己足够幸运,能够以低分上高校,但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很小,学生还是不要以自身前途做赌注。

查阅目标院校的历年招生人数与实际招录人数

确定一个目标院校之后,考生至少要分析最近三年该校在本地区招录的人数和实际录取的人数呈现什么趋势,分析自己的分数是否有被招录的把握,如果不能有80%的把握,及时选择再换一所大学。

今日话题:你已经确定好目标院校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