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475字,阅读大约需要3分35秒。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百年历史波澜壮阔
世纪初心历久弥坚
100年来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龙江儿女前赴后继,抗击日寇
迎来民族独立和解放
黑土边陲全面建设
成为共和国的大粮仓、大油田、大煤矿
全省人民牢记嘱托
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系列报道《红色印记在龙江》
追寻传承红色基因
讲述百年党史故事
从4月至9月,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省委史志研究室、省记协联合在全省开展“红色印记——讲述龙江百年党史故事”主题调研采访活动。
14日,记者跟随“红色印记——讲述龙江百年党史故事”主题调研采访活动,走进绥化市绥棱县天放抗日斗争纪念馆,了解在红色村庄代代相传的抗联精神。
天放抗日斗争纪念馆
绥棱县上集镇天放村的村口有一个醒目的“村门”,红色的柱子支起红色的飞檐,檐下红色的牌匾上写着7个字——革命老区天放村。天放村是国家级老区村,是抗日名将于天放领导的抗联小分队长期开展抗日斗争的地方。
天放村的许多地方都留存着于天放当年革命的足迹,为纪念这位抗联英雄,2002年,绥棱县政府修建了天放村抗日斗争纪念碑和纪念馆,昭示抗日壮举,告慰革命先贤。
村口处的天放抗日斗争纪念馆陈列了于天放和抗联战士生前留下的物品和抗联相关文献,并还原了于天放带领抗联战士冬天在密营里研究作战计划的场景,展现当年艰苦的斗争环境,展示了抗日义勇军、抗联游击队和北满抗联部队用顽强的革命意志和英勇的革命精神,谱写的一首首可歌可泣的人生赞歌。
天放抗日斗争纪念馆的对面是一座高7.7米的天放村抗日斗争纪念碑,纪念碑背面记录着于天放的抗日事迹。
抗日名将——于天放
于天放原名于九公,又名王文礼,黑龙江省呼兰县(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三道沟屯人。1924年考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第一工科职业学校,是齐齐哈尔学生运动的领袖。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193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弃笔从戎,由党派回东北进行抗日武装斗争。七七事变后,先后担任十一军随军教育长,十一军一师政治部主任等职。
1943年,因庆安抗日组织遭到破坏,于天放带领抗联小分队到绥棱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中建造密营。1944年初,抗联小分队因被敌人多次围攻,处于断粮状态。于天放派战士寻找进山拉木头的群众,天放村农民张录得知部队的情况后,回村发动村民筹集了1000多斤粮食、200斤猪肉和两大桶酸菜送到山上。
看到群众对抗联的热情支持,于天放决定带队下山,以张家为据点,组建抗日救国会。由于汉奸告密,1944年12月19日,于天放在宋万金屯小学校被捕,先入庆安监狱,后又转入北安监狱。
1945年7月11日,于天放与另一名抗联战士赵忠良趁上厕所的机会,二人成功脱险。
抗日战争胜利后,于天放先后担任东北民主联军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中东铁路总监、北安省议长、黑龙江省政府副主席、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等职。
抗战胜利后,于天放撰写了回忆录《牢门脱险记》。1951年11月,《牢门脱险记》由东北青年出版社出版,成为人民群众喜爱的读物,后经东北人民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等多次再版,发行90万册,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畅销的红色图书之一。
于天放在《牢门脱险记》这本书中写到:“东北是我的家乡故土,我爱祖国,我爱东北,我更爱家乡,我也爱树海无边的小兴安岭。不管敌人怎样凶恶残暴,抗日斗争的烈火是不能被压下去的。我决心埋尸故土,也不离开东北一步!”字里行间表达了他对祖国、对人民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来源:龙视新闻联播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新闻夜航》热线:0451-82898289
编 辑:付雨桐
主 编:张卓倩
审 核:刘 兵
统 筹:董 姝、李健宏
监 制:王 成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