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1日,四川省人民医院内,新四军老战士耿志文躺在病床上,此时已经是弥留之际,经过医生们的奋力抢救,最终还是离开了自己心爱的家人,也听不见自己老伴的声音,甚至来不及道别,就这样永远的离开了人世。

两天后,耿志文遗体火化结束,老人的儿女们在骨灰里发现了呈不规则圆弧状,大约有指甲盖大小的一块黑色金属片一样的不明物体,他们才瞬间明白,这就是导致父亲常年“风湿”的真正元凶,也第一次见到了它的模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片存在耿志文身体内部的黑色炮弹片,既是他曾经过往战争里“功勋”的证明,也是与他相伴七十几年反复折磨他的“朋友”,早已与他融为一体,成为了身体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具有黑色冰凉金属质感的弹片,记载了战斗英雄耿志文一段段战火硝烟里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同时也意味着在一次次枪林弹雨里,至今已记不清多少次的生死考验。

1928年,毛主席和朱德在井冈山会师成功,此时耿志文出生在安徽合县东堡耿村,祖上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世代以种庄稼为生,父母每天在田地里辛苦操劳,勉强能养活一家人的温饱生活。

耿志文有兄弟四人,他在家里排行最小,从记事起就每天跟着哥哥们干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以此减轻父母的负担,特别懂事乖巧,因此,一家人虽然过着清贫的生活,也还算和乐融融,日子相对比较平静幸福。

但是,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这样的平静日子就从此一去不复返,日寇的铁蹄长驱直入,原本有些偏僻的家乡,从此也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耿志文原本清贫的家里,想要谋生本就极为艰难,此时更加雪上加霜,甚至连如何生存都成为了一种奢望。

从来不会有什么救世主,只有祖国强大起来,才能有好的生活,才能有尊严地活着,与其就这样受人肆意欺凌,就这样坐以待毙,不如勇敢的抗争吧,选择未必会有出路,但是不选择将会是绝路,这就是那个时代背景下,广大人民群众爆发出无穷力量的根本原因。

1943年,年仅15岁的耿志文,在“抗日救国,保卫家乡”的爱国教育宣传号召下,毅然选择告别了自己的父母,告别了自己的兄弟,参加了新四军,紧跟着部队的步伐,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抗战斗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临走之时,耿志文在自家的地里,画了一个大大的叉,誓言不把鬼子赶走,今生不再回家乡,小小年纪的他识字不多,也不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大道理,但是同样有着最朴素的家国情怀。

从此,耿志文开始跟随新四军四处征战,辗转各地,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战士,由于作战勇敢,每次都能很好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慢慢从最开始普通司号员成为了班长、排长·····,一路晋升成为了指战员。

当然,耿志文在多次抗日战斗中也数次负伤,但每次只要一上战场,他仍然是那个冲锋在前,毫无畏惧的战士。晚年时,耿志文曾这样描述自己的战争经历:“每次战斗前都没有想着要回来,打日本鬼子确实难,我们的装备比他们差距太大了,但是气势一定不能输!”

耿志文对于自己全身上下不同程度的伤痕,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让他有些伤心难过的是,一直到战争结束,才从老家得知消息,父亲因为身体原因不幸早早病逝,而他却没有见到父亲最后一面,让他每当想起来这件事,都感到有些愧疚。

在抗日战争中,多次英勇作战的战斗中里,最让耿志文记忆深刻的一次经历,是发生在江苏盐城。

当时,耿志文已经升任班长,由于是在敌占区作战,时刻都面临着被包围抓捕的危险。有一次,上级组织上安排他带领整班12名战士,渡江侦查日军的炮兵阵地情况,刚开始一路上都比较顺利,顺利的绕过了日军的交通封锁线,到达了目的地。

但是,他们刚要绘制完成地图时,不小心还是被日军的哨兵发现了,耿志文只好快速吩咐战士们撤退,一边突围一边还击,谁知日军越来越多,最终把他们逼到了长江边上,眼看就要被敌人抓住,万般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强行渡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军越逼越近,并开始用机枪对耿志文全班人进行疯狂扫射,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根本无法正面对抗,基本上也不可能突围成功,他们全班战士冒险跳入了奔流的长江,结果前去侦查测绘十二人,最后仅剩下耿志文和其他二个战士,其余战友要么牺牲在日军枪口之下,要么被滚滚奔腾的江水卷走,可谓代价非常惨重!

不过,战友们用生命换回来的侦查情报,给后续部队的进攻带来了胜利,经过一天激烈的战斗后,把驻守的日军全部歼灭了。耿志文和其他二位战友由于这次任务表现出色,获得了首长陈毅的夸奖并且荣获了部队颁发的特别嘉奖。

后来,由于日军部队的不停地“扫荡”,耿志文所在部队只能选择在江苏一带打游击,每天都只能躲在芦苇荡里,当时部队存粮很少,为了填饱肚子,只能靠抓鱼和挖藕来吃,很久才能喝一次粥,肚子里没油水,很容易饿,还每天都咕噜咕噜地响个不停,特别的难受,战友们一起相互鼓劲才勉强熬了过来。

幸亏当地百姓非常支持新四军,特别痛恨日本侵略者,经常主动给他们报告日军的情况,以及最近的日军部队走向,只要确定没有太大的风险后,有时还会邀请他们去家里吃饭,偶尔还给他们送一些粮食和蔬菜。

但是,新四军最缺少的还是武器弹药,日军的反复扫荡,有时难免会遇上,这样一来突围和撤退的损耗的枪支弹药很快,有时候几个人才能用一把枪,很难组织起有效的武装力量来对抗日军的围剿,因此,大多数时候只能采取迂回作战的游击方式。

即使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耿志文和战友们依然坚持作战,随苏北新四军在华东一带参加“反扫荡”战斗数十次,打了许多胜仗,缴获了不少战利品,但是自己也全身多处负伤,但还是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抗日战争末期的一次战役中,耿志文在率队冲锋时,被日军的炸弹炸成重伤,腰部和腿部炸开了花,如果不往前迈一步,他可能当时就牺牲了,最后不得不在后方医院里养伤半年多的时间,这是耿志文抗战生涯里难得的休息时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6年,耿志文伤愈复出,跟随新四军继续参加解放战争,由原来的江苏华东一线作战,转移到了西南地区。随后,年仅18岁的耿志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顺利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在那个战火硝烟弥漫的时代,他坚定认为这是一辈子最正确的选择。

解放战争中,耿志文随部队先后参加了孟良崮战役和开封战役。攻入开封城的战斗中,所在部队是最先进入的,但不幸的是,耿志文在激烈交战过程中,左大臂被敌人的子弹直接击穿,随后又被落下的炮弹击飞,直接从城墙上摔了下来。

这次受伤特别严重,耿志文的头部遭受重创,在医院整整昏迷了一个月,才慢慢苏醒了过来,刚醒来的第一句话,就问旁边的医护人员:“开封城打下来吗?”得到肯定的回答后,他才安心地闭上双眼,再一次昏睡了过去。

由于作战勇敢,耿志文在开封战役结束后,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当然,这只是他其中的一次获奖经历。从抗战到解放战争里,耿志文一直都在参加战斗,所获得的勋章和纪念章厚厚一大摞,这也是他一辈子的荣耀。

一直到战争结束,耿志文才在成都正式安定下来,安徽老家的母亲得知消息后,自此母子俩才得以相见,并告知他父亲病逝的消息,这让他悲伤不已。

而让耿志文稍感欣慰的是母亲还健在,自己曾经的誓言也得以实现,把日本鬼子赶出了中国的领土,也跟随部队取得了全国解放战争,同时也从一名懵懂少年变成了优秀的解放军战士,这一切都让他感到自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中国成立后,耿志文开始担任西南军区后方医院政治处指导员,以及西南军区军区军需管理局等职务,一直在成都工作,其亲切和蔼、踏实认真的态度,严于律己、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受到了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1956年,耿志文被中央军委总后勤部授予解放军奖章。随后在后方医院任职时,经过医院院长的撮合,认识了自己的人生伴侣蔺芳苏,两人相识相爱,在第二年共同组建了家庭,此后携手一起走过了六十多年风风雨雨的岁月。

妻子蔺芳苏也是一名军人,在军队学的是护士,对于丈夫耿志文的身体受伤情况比较了解,据她的回忆,“头部、腰部、大腿等都受过伤,全身上下几乎没有几块好地方。”尤其是左手臂,由于被敌人的子弹打穿过,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完全提不起重物。

最怕的还是遇到天气变化,一旦这个时候,耿志文的身体就处处感到疼痛,家人刚一开始以为是风湿,也并没有太在意,给他开了一些有关风湿药,太似乎并没有什么效果,后来再三询问后,才知道他曾经被炮弹炸伤过,这才引起注意。

自从医院有了较为先进仪器设备后,在妻子蔺芳苏强烈要求下,耿志文才去医院进行检查,最后发现他的腰和臀部里面共存有12枚弹片,当时因为战争年代的医疗条件有限,并没有办法取出来,此时已经长在肉里面,而且有些弹片由于太小,手术起来特别麻烦,耿志文也不愿意耽误工作,这件事就这样拖了下来。

耿志文也对自己的家人说,这些就让留在身体里面吧,自己也已经习惯了,取出来也麻烦,这些也是自己作战的证明和记忆,每当它们开始“折磨”的时候,也给自己提个醒,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比起那些曾经与自己浴血奋战不幸牺牲的战友们,自己已经很幸运了。

它们

就这样,这些弹片伴随着耿志文一起度过了此后近七十几年的人生,也折磨了他整整70多年的岁月,一直到生命的最后。

或许是耿志文身体里另外11块弹片由于体积太小,加上火葬场高温火化作用,最终都没有找到,只留下了最大的一块,最终家人们在骨灰里发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让人泪目的是,耿志文这位钢铁般的老战士,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躺在病床上还不忘让子女向党组织交出自己的最后一笔党费。

2017年8月28日下午,耿志文的子女在家里围坐在一起,开始讨论起这块陪伴父亲70余年黑色弹片的保存事宜,由于大家都不清楚该如何保存,也担心由于长久搁置会因为氧化而最终损毁,最终决定请求媒体的帮忙。

经过华西都市报的记者采访整理后,以头版头条报道了抗战老兵耿志文的事迹,并引发了社会民众持续的关注,感动了数百万网友,超过两千多人自发在网上点烛的方式悼念这位抗战老英雄,以此特别的仪式送别耿志文最后一程。

随后,记者也帮耿志文的家人联系了四川省建川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并将家属的心情和具体实际情况一并转达。该馆工作人员立即表示,将尽快安排人上门与家属商量妥当,把这枚弹片取回后进行妥善保存。

最终,耿志文的家属一致决定将它捐给博物馆,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共产党员的爱国主义精神,也让更多人了解那些抗战老战士对于国家的默默付出和贡献,对于以后向年轻人宣扬革命精神和发扬爱党爱国教育都是有力的见证。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在过往无数次的历史实践中都证明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时间的刻刀会留下一些宝贵的经验,耿志文骨灰里的黑色弹片也代表着老一辈英雄人物的价值追求,值得让我们永远铭记他们的贡献。

记得曾经有美国的媒体问国务卿基辛格,你是如何看待中国在世界上屹立五千年而不倒的呢?基辛格沉思了许久,回答道:因为无论在哪个时代,他们都会有最勇敢的人挺身而出,来保护自己的国家和民族!

这样的回答或许并不能完全概括中国人的人文精神,但是至少也点出了一些关键重点,体现了中国人面对国家危难之时,敢于奋起抵抗不愿任人凌辱的大无畏精神,而这样的事例在历史长河中屡见不鲜。

文天祥面对高官厚禄的劝降,这样说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谓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随后拒绝诱惑,毅然选择慷慨就义,即使赴死也没有忘记“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箴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谭嗣同在变法之后,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是最后坚持选择以死来殉变法的事业,去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抗,坦言“如需流血,请自嗣同始”,决然不听他人劝止,狱中题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最终以死明志。

人非草木,自然会懂得生死的意义,但人性使然,不可能每个人都完全做到为自己的信仰去毅然赴死,总有贪生怕死之辈,卖主求荣之徒,这是不可避免的情况,也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所以当有“最勇敢的人”站在前面的时候,请不要诋毁和责骂,因为这样不理智的行为,只会暴露自己的无知、胆怯、自私和懦弱,终有一天会遭人唾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勇敢的人”不是不明白别人的怯懦,但是心中有正义,容不得敌寇欺凌自己的同胞,才会选择挺身而出,他们心里除了自己,还有更为人称道的大爱,这样的大爱情怀就是“眼里满含热泪,因为深切地爱着这片土地和人民”,这或许是那些自私自利者所永远无法理解的道理。

我们面对过去,面对厚重的国家历史该如何反思?又该如何进取?就需要耿志文等等一些老抗战老人,这种身边平凡的英雄,如邻家爷爷奶奶一般,给我们还原一下过往的历史记忆,他们就是最勇敢的人,从来不怕死亡,只怕被人遗忘,不是担心自己的名字被人遗忘,而是担心后辈们忘记这根“视死忽如归”的大无畏人文精神之线,此后没有后来者。铭记以史为鉴,这是对抗战老兵最好的慰藉和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