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行业只要是餐饮业发达必然出现,因为客人需求是必然的。商业嘛,只要有需求只要给的钱合适就必然出现供给。所以,早在汉代“外卖”就应已经出现,甚至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外卖行为古已有之,新莽乃至战国时期应该就已经出现

《汉书·王莽传》中说,王莽听说饥荒很严重,就连长安城中都有许多灾民。他就问黄门官王业大厅饥荒的事情。王业说,那是胡说八道呀,没有饥荒,不信您看这就是城内卖的肉羹,里面的肉很多,可见不可能呀。

东汉时期,马市官员曾向饭店乞求购买饭菜,带回马市。

桓帝时,唐衡的弟弟被任命为京兆虎牙都尉,京兆尹惧怕中常侍唐衡的势力,所以要去酒店买外卖。郡功曹赵息表示反对,去食堂随便吃点儿就行了。

仅就这些资料看,外卖行业早在王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比经常拿出来说事儿的北宋要早一千多年。

其实,仔细一思考就能明白。在饮食市场分两个大层次,一个是饮食必需品市场,即粮食、蔬菜、肉类、副食调料、果品、盐糖等。这些事满足生存必需品。例如粮食市场、肉类市场等。一个则是饮食商品化市场,如饭店、酒店、茶馆、小食品市场等。

必需品市场是无论什么时代都必须有的,只不过是规模大小变动。

饮食商品化市场则要看经济规模、民众财富、社会是否稳定影响而规模变动。因此,外卖市场也必然在大朝代的中期比较形成规模,比较特殊的晚明、北宋等,在朝代末期则比较成规模。所以,“外卖服务”很正常,在中国古代比较稳定时期比较常见,因为常见,古人也就很少记载它!

因此,阎温去酒店买吃的招待他们,自然是去酒店订餐然后送到府衙来吃,这当然属于一种外卖行为。在三国这种较为动乱时期的时候,“外卖”这种行为并不少见,只不过那个时候信息交流不发达,买什么得先去酒肆告知、给钱,然后人家再给你送。可见,在东汉时期乃至西汉时期“外卖”就已经很普遍了。这是一种很正常的商业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外卖服务对象并非百姓,而是官员和富人

但请注意,此时的“外卖服务”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一些官员、富商,一般人是无法享受这种服务的。一者所购买的东西必须值得,当然现在外卖服务也有最低购物标准,我买一元的东西,谁给你送呀!这就将普通百姓挡在了外面。二者官员有此需求,比如官员不宜在外面抛头露面吃饭。

至于酒店、茶店等场所都已经有了品牌、档次区分,什么样的人去什么店,如此,对于中上挡酒楼,“外卖”服务就成了特点之一,提着饭盒去给有钱、有权人家送饭菜很正常。当然,因为所购商品价值低,大部分市民百姓能够买得起商品并没有外卖,正因为没有外卖,最终反而出现了一些怪现象。

到了唐代已经形成了市民阶层的“外卖服务”。唐代食品业一个很大特点就是饼市场非常发达,那个时候的人比较爱吃饼(当然对于什么是饼、什么样子还是有争论的),特别是“胡饼”(我个人估计主要是从西北路陆传来、还上传来的阿拉伯人吃的一种饼)比较兴盛。

武则天时期,饼类虽然很常见,但因为面临的是老百姓,所以“外卖”行为还不是商业普遍行为。如此,竟然造成一位准三品高官因为在路上买了个馒头(那个时期都被称为饼)并在大街上吃了,而被御史知道上奏武则天,结果武则天处罚他:流外出身,不许入三品。这个人就是张衡之,他当时是四品官,正在处于官员业绩考评时期,因此一事所以没被考评合格。

张衡之确实倒霉,如果晚生个七八十年就没事儿了,到了代宗朝时,社会氛围已经大变。同时吃饼,刘宴则是大街上买了个胡饼,用袍子挡住了自己的脸当街吃了,并且对同僚说:好吃,好吃,真好吃,太好吃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代世风

预订酒席、上门服务等外卖延伸很常见

到了唐朝时期,酒店因为社会较为稳定、经济发展、市场竞争激烈,已经出现了很严重的市场竞争,出现了饭店品牌,例如张家楼这样的家常菜。海鲜方面则有张手美家。

到了唐德宗时期,“预订酒席、上门服务”在激烈的竞争中开始出现,像三五百人吃饭的订单,可以做到当日就可以做出。吴凑被皇帝召见,加封为京兆尹。按照官场潜规则,从皇宫出来后,吴凑就跑回家准备请同僚们吃饭。然而到家一看,喔,宴席已经好了。吴凑一问才知道,被加官的事情被属下们知道后,立刻前往长安东西两市的饭店去预订酒席,因为三五百人的饭太常见了,顷刻间就办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安饭店业承接的最大、最长久的业务就是——进士吃饭。每年春季放榜,全国的科举士子们开始举行规模宏大的宴会,与此同时,长安所有的地痞流氓、乞丐吃不饱饭的人就会乘机揩些油。有人说,这一活动是的长安城几乎“半空”,所有的人都前往那里去吃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