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用“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一个人蠢到无可救药。阿斗,似乎已经成了愚笨的代名词。

在三国里,刘阿斗(刘备之子刘婵)拥有诸葛亮这样的谋臣,坐拥的川蜀之地物产丰饶,同时也有着百万雄兵,但他不仅没有在战争中打出任何效果,反而最后被魏国人抓走,留下了一句“此间乐,不思蜀”遗臭千年。

但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还真不是。从以下几点我们就可以看出,刘婵其实是史上少有的大气政治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婵知人善任、善于纳谏

一封“出师表”让世人记住了诸葛亮为国舍身入死、呕心沥血,看到了诸葛亮对刘婵事无巨细的谆谆教诲。却忽视了作为天子的刘婵,在这份君臣关系中的“委曲求全”。

公元223年,刘备白帝托孤时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句话在拥有上帝视角的我们看来,是刘备对几十年老伙伴的充分信任;于当前处境的诸葛亮,也是被充分信任的感激和感动;但对于刚刚登上皇位的刘婵来说,这份遗嘱实则是一份莫大的威胁,只要诸葛亮在一天,刘婵的位置就随时可能被取代。

自古少主与重臣,常常彼此算计权谋,最终不是君主在猜忌中干掉臣子,就是臣子野心勃勃干掉了国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婵登基后,他对于事无巨细,大权独揽的请葛亮,不仅没有丝毫猜忌,基本上做到了凡事谦让,“以父事之”。凡是诸葛亮凑请的事情,刘婵无不言听计从,他知道诸葛亮是个贤臣,非常信任诸葛亮。

“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而与此相比的,魏国的则对司马懿处处提防,这一下就能看出显明的对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28年至234年,诸葛亮在人力、物力、国力远远比不上魏国的情况下,总共发动了五次北伐,长期大军在外,其实犯了君臣大忌。但刘婵依旧站在诸葛亮这边,十分支持北伐。

当诸葛亮用人失误后很内疚,刘婵却安慰说:“胜负兵家常事。”,诸葛亮自降三级,刘婵担心影响诸葛亮的权威,又找个理由赶忙恢复诸葛亮的职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后来诸葛亮去世之后,李邈诋毁诸葛亮被刘婵知道,他勃然大怒,下令将其杀死。

当然,刘禅与诸葛亮君臣之间也存在着些许不谐,毕竟小时候父亲教育我们我们听多了也烦不胜烦,更何况是君臣关系,青年天子刘禅却能从大局考虑,委曲求全。因为他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内变”的道理。

作为接任者,刘婵从父亲那里完整地承续了与诸葛亮“和谐和美妙”的君臣关系,且把这种关系发展成了“黄金搭档”。都充分说明了刘禅的“大气”

有人可能会说了,刘婵自己什么都不会,当然得听诸葛亮的了。事实上,刘禅不仅有肚量,而且很有头脑。

史载:刘备生前,诸葛亮曾感叹刘禅“非常聪明,超过人们的期望”。《晋书?李密传》中也有载,李密认为刘禅作为国君,可与春秋首霸齐桓公相比,齐桓公得管仲而成霸业,刘禅得诸葛亮而与强魏抗衡。

刘禅继位不过短短五年时间,务农殖谷,闭关息民, 南征四郡,四郡皆平,同时与东吴重修旧好,从接连的战事中恢复元气,使危机四伏的蜀汉政权走出低谷。

在诸葛亮急于北伐时,刘禅清楚认识到实力悬殊,曾规劝说:

“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

尽管诸葛亮置自己的规劝与不顾,但北伐决议一旦形成,刘禅还是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诸葛亮死后,刘禅马上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诸葛亮去世后,深受丞相位置影响的刘婵立即下令废除丞相的位置,将诸葛亮生前的权利划分,先后让,蒋琬,姜维等人担当要职,从此将蜀国的大权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直至蜀国灭亡。

这点可以看出刘婵并不傻,诸葛亮在时,他用人不疑言听计从。诸葛亮不在后,他深知此位置的重要性,但世上再无第二个诸葛亮,所以他将诸葛亮之前的权利划分给不同的人,确保大权能握在自己手中。

刘禅不仅分析问题有头脑,而且处理问题也很果断。

刘琰之妻胡氏入贺太后,太后留胡氏住了一月,引起刘琰的猜疑,导致了恶性事件。刘禅以此为鉴,马上废除了大臣妻子母亲宫廷朝贺的礼节,避免危机的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键时候,他总能做出对的安排。

总的来说,能在蜀国将相凋零的情况下、吴魏两大国虎视眈眈的夹缝中,依旧执政超过了40年,诸葛亮逝世后独自治理朝政30年,单凭这一点就说明刘婵作为君主一点也不简单!

很多人至今都拿刘婵投降一事来说他是贪生怕死无能之辈,也正因为他的投降,才有了后面天下人皆知的“乐不思蜀”事件。

那么,事实真相又是如何呢?

公元263年,魏军对蜀国发起了最后的攻势,眼见抵抗也没啥用,刘婵决定开城投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刘禅最终投降,可以说是以一身之荣辱,一家之成败,换得国之完整。毕竟国力上的悬殊是客观存在的,并非一人之过。当失败已经避无可避,刘禅只能忍痛做出决定,顺应大势保全子民,减少了生命财产的无谓牺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点,与“为了自己一己私利,而不断地鼓动老百姓为自己卖命”的某些“君王”来比,不知进化了多少代。

一个君主的好坏,要从百姓口中去证实。刘婵的治政能力,从蜀国百姓为其建祠堂也可以得到佐证。后来蜀地发生叛乱,官员无能为力,只好搬出刘婵后人帮忙说情,百姓才愿意买账叛乱得以平息。

至于乐不思蜀,其实是大智若愚通过装傻来自保,因此才能骗取晋武帝信任,悠闲的活到了64岁。这在中国历代亡国之君中,刘婵的下场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