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标题下「民族时报」可快速关注

 在元谋,遇见非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在元谋,遇见非遗~

彝族羊毛擀毡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技艺独特。是中国民间流传的生产技能之一,是一种纯手工制毯的技艺,其流传历史悠久,“擀毡不仅是手工活,更是一门艺术”。

下面小编带大家

探访一位彝族擀毡技艺传承人

——张玉贵

张玉贵从事擀毡技艺已有三十余年,是元谋县羊街镇最有名的擀毡技艺人,在楚雄州也享有盛名。张玉贵从小生活在传统的彝族村落,村里的老人们都有自己用羊毛制作的披毡。出于好奇,张玉贵对彝族老人们身上的披毡进行了研究。在他的本村有一个小有名气的毡制品技艺人,1986年,那一年张玉贵18岁,他正式向这位名叫张文洲的老先生拜师学艺。张玉贵乐于好学、勤奋聪明,不到一年他就学会了擀毡的基本制作,能制作简单的毡垫、被毡等。

张玉贵传授彝族擀毡技艺

现如今,张玉贵的手技艺已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制作的毡帽、毡垫、羊皮卦远销省外。他的技艺品在楚雄彝人古镇的彝家公社和牟定彝和园都有专门的展示和售卖,他的产品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他不仅传承了彝家人这一项手技艺,也为自己增加了收益,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张玉贵的名气越来越大,慕名而来拜师学艺的人也越来越多,张玉贵乐于施教,只要有人肯跟他学习他就愿意教,他带动本村一部分贫困户学习擀毡这门手艺。他说:“教贫困户擀毡,制作毡艺品,不仅能让他们学会一门技能,还能增加收入,争取早日脱贫”。

接下来

小编带你了解

“彝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

—— 余金翠

 在元谋,遇见非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在元谋,遇见非遗~

彝族是爱美的民族,也是善于创造的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不长树的山不算山,不会绣花的女子不算彝家女”的古训。女子自会穿针引线,母亲、姐姐即将刺绣技艺潜移默化地传与她们,这项传统的手工技艺也成为彝家妇女的必修课。

余金翠生于元谋县凉山乡把世者村委会把世者村,现年41岁。元谋县有名的传统手工艺(彝族服饰)艺人,为人诚恳、心灵手巧,技艺精湛,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声誉,是楚雄州相当有名的刺绣艺人。

余金翠从事刺绣已有30余年,其刺绣作品手工精细,花色设计丰富多样。她将元谋小凉山彝族刺绣工艺广泛用于彝族女装。如头帕、脖颈、上衣、三角荷包、方形挎包、裹褙(彝称“阿衣都”或 “背拉”,内夹毡片)、花条(绣出的花条置于内外上衣上)等。小凉山彝族服饰有瓦片帽、罗锅帽、鸡冠帽、褶子披毡、流苏披毡、三角包、长短绣花上衣、马缨花绒球饰辍帽等民族配饰以及彝族童装中年装、青年装、老年装等。这些服饰都是通过剪纸、绘画等形式,把彝族人民喜爱的羊角纹、牛眼纹、日月星辰等图腾崇拜的图案缝绣在头饰、服饰和鞋子、装饰品,手工艺品上。凉山女子,对刺绣情有独钟。“火把节”盛会便是展示她们技艺的极佳舞台,火把节犹如“赛装节”,女子盛装仿佛是一簇簇迎风绽放的山茶花、马樱花,竞相开放。

接下来

小编带你一起来看看

彝族史诗《阿鲁举热》代表性传承人

——杨正和

 在元谋,遇见非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在元谋,遇见非遗~

杨正和,元谋县羊街镇羊街村委会大麻地村人。彝族人离不开火塘,世代在火塘边喝酒 、聊天、唱歌、传播彝族文化,杨正和对彝族文化的了解也是从小时候的火塘边开始的,英雄阿鲁举热的传奇故事就是那时听到的,从此,阿鲁举热的英雄形象就深深地印在幼小的心中。

杨正和生活场景

杨正和用彝文记录《阿鲁举热》

杨正和向孙子讲述《阿鲁举热》的故事

几十年来,杨正和始终视彝族文化的传承传播为己任,不仅在《阿鲁举热》的演唱上不断丰富完善自己,更是把《阿鲁举热》的挖掘、传承和保护作为己任。同时,还十分注意收集和整理彝族民间传统文化素材,积极参加、支持州、县文化拍摄团队的音像制品的拍摄,不遗余力地宣传彝族文化。每年的彝族火把节,苗族花山节,为了让那些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传统节日、传统竞技、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习俗等,能够在彝家山寨世世代代得以流传,杨正和积极组织筹办,个人出资为参加各种传统项目的比赛的获胜者颁奖,得到了当地群众和政府的高度肯定和赞扬。为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来源:元谋县融媒体中心、红火楚雄文旅资讯

云南:法治政府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今年大理三月街这样赶!

伙同他人贪污9000余万、个人受贿600余万、挪用公款超1亿...云南一国企老总覆灭记

家长质疑:昆明市教育体育局对七年级学生未执行“三年早知道”

西藏向全球“云共享”2万余叶珍贵古籍文献

昆明五华区护国街道新冠疫苗接种点见闻:井然有序 全力推进

民族时报

民族家园 时代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