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土地赋税制度(上)
1.土地制度的变化

西周土地国有制的主于是井田制。井田制下,国有耕地分为归各级奴隶主占有的公田和归直接生产者使用的份地(私田)。在公田上,奴隶主直接榨取直接生产者的剩余劳动,收获物归奴隶主所有。而私田(份地)上的收入则归直接生产者。由于村社土地公有的影响还保存着,所以份地要定期轮换耕种。春秋战国时期周代的上述土地制度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各级奴隶主在公田上直接榨取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制度遭到了破坏;另一方面是劳动者定期轮换耕种份地的制度遭到了破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春秋时期奴隶在公田上直接榨取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制度遭到了破坏。这点古籍中有明确反映。《管子.乘马篇》载:" 正月,令农始作,服于公田农耕,及雪释,始耕焉……道曰:均地分力,使民知时也。民乃知时日之早晏,日月之不足,饥寒之至于身也。是故夜寝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故不均之为恶也:地利不可尽,民力不可惮;不告之以时,而民不知;不道之以事,而民不为。……审其分,则民尽力矣。是故不使,而父子兄弟不忘其功。" 这一记载生动地描述了从共耕公田制到" 均地分力" 的转变。共耕公田时,劳动者没有生产积极性。所以出现了" 不告之以时,而民不知。不道之以事,而民不为" ,故导致了" 地利不可尽,民力不可惮" 的结果。

因此,实行共耕是不合时宜的。怎样才合时宜呢."道曰:均地分力,使民知时也。""均地分力" 可以大大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所以他们" 夜寝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因此,只要详审" 均地分力" 的好处,认真把这件事办好,劳动者积极性就会发挥出来。此类记载,不只一处,《吕氏春秋.审分篇》也说:" 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作则速,无所匿迟也。" 《荀子.王霸篇》也说:" 传曰:农分田而耕" 云云。这些记载都说明春秋战国时确实经历过从共耕制到个体耕作的转变。

其次,春秋战国时期劳动者定期轮换份地耕的制度也遭到了破坏。这时农村公社土地公有制残留的表现,古籍中也有明显反映。《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注:" 司空谨别田之善恶,分为三品,上田一岁一垦,中田二岁一垦,下田三岁一垦,肥饶不能独乐,埆得独苦,故三年一换土易居,财均力平"." 换土易居" 在《说文解字》上叫" 田易居".银雀山汉墓出土竹简《田法》说:" 三岁而壹更赋(授)田,十岁而民毕易田,令皆受地美亚(恶)口均之数也".意思是说一般三年更换一次受田,十年大调整" 民毕易田" ,让受田者土地美恶之数得以均平。
  这种有关" 三年一换土易居" 定期轮换耕地的记载,说明中国古代农村公社的土地公有制是确实存在过的。春秋战国时这种各家之间定期轮换耕地的作法不适合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所以才被个体农民长期固定占有土地的制度和私有土地的制度所代替。

2.各国土地与赋税制度的演变

西周末周代的土地与赋税制度已开始发生变化。有的学者认为周宣王的" 不籍千亩" 就是放弃直接榨取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公田制度。这一变化开始了中国赋税征收上从徭役经济向实物经济的过渡,具有重大进步意义。春秋战国各诸侯国的土地、赋税制也相继发生了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齐国的" 相地而衰征"

齐国在齐襄公当政时(公元前697-前686 年),由于庶民怠工、逃亡,靠庶民共耕公田榨取其剩余劳动的办法已难以维持。《诗经.齐风.甫田》说:" 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无田甫田,维莠桀桀" 就反映了这一点。这两句诗意思是相同的,甫田即公田、大田,公田上无人耕种,草长的非常茂盛。为摆脱这种困境,齐桓公执政后任用管仲于公元前686 年开始改革,实行" 相地而衰征" ,即按土地美恶分等差征收实物税(租)。改革时,《国语.齐语》载管仲采取了" 井田均畴" 的措施,也就是把井田大体平均分给生产者。

井田制虽未完全遭到破坏,但废除了共耕公田的制度。这次改革总的看来是在废除共耕公田制的同时,实行了按土地美恶分等差征收实物(租)的制度。这一改革是剥削方式的大变化,导致了分散的个体农民经济出现。这个变化当然具有重大意义。不过这次改革的作用还不限于此。据《国语.晋语》说" 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 ,意思是说按其地美恶分等差收税就会使直接生产者的负担公平,而可以使其不移徒他处。

(2)晋国" 作爰田"

公元前645 年晋国" 作爰田".《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载此事发生的背景是:秦晋韩之战,晋惠公战败被俘,在知道秦穆公将要放他回国时,晋惠公让臣下却乞回国告诉了吕甥。吕甥让" 朝国人而以君命赏" ,并假讬君命说:我虽然要回国去,但有辱社稷,让立公子圉为君。众人都感动得哭," 晋于是乎作爰田".吕甥又说,国君给了大家的恩惠到家了,应怎么报答国君呢.回答说:" 征用车马,整治甲兵,以辅助孺子(公子圉)" ,这样晋国丧失了国君又有了新君,群臣和睦团结,甲兵增加了很多,这不是很好的事情吗.大家都很高兴。" 晋于是乎作州兵".《国语.晋语》的记载与此基本相同,但把" 作爰田"写成了" 作辕田".对晋国的这一改革历来解释不一,分岐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

其一,什么是" 作爰田".有人认为是" 以田出车赋" ,杜预认为是" 分公田之税应入公者,爰之于所赏之众" 等等。作者认为爰田是在井田制瓦解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田制。对" 作爰田" 前人已有不少注解。《国语.晋语三》注引贾逵云:" 辕,易也,为易田之法,赏众以田。易,易疆界也。" 《左传》僖公十五年服虔、孔晁注云:" 爰,易也,赏众以田,易其疆畔。" 上述对" 作爰田" 的解释有三层含义:第一层是" 爰,易也" ," 为易田之法" ,作何解释呢.《汉书、食货志》说:" 民受田,上田夫百亩,中田夫二百亩,下田夫三百亩。岁耕种者为不易上田,休一岁者为一易中田,休二岁者为再易下田。三岁更耕之,自爰其处。" 因此,所谓" 爰,易也" ," 为易田之法" ,就是在分给自己使用的田地上输换耕种的" 自爰其处" 的田制。这种田制就叫做" 爰田".第二层,为什么实行这种田制是" 赏众以田" 呢.因为" 作爰田" 之前实行的是井田制下" 三年一换土易居" 各家定期轮换耕地的田制。" 作爰田" 则是把田地变为各家长期固定占有的耕地,所以叫做" 赏众以田".第三层,为什么实行这种田制时要" 易其疆畔" 呢.因为实行" 爰田" 制是一定要改变原来各家使用耕地的田界的。原来在井田制下各家分的份地无论上、中、下田,都是一家百亩,而后各家轮流耕种。实行" 爰田" 制后,分上、中、下田时,每家分别分一百、二百、三百亩。各家分的耕地面积不同,所以原来每家百亩的田界就要被打破,田界要另划。这就是所谓" 易其疆畔".战国初,魏国还存在实行爰田制的痕迹。《吕氏春秋.乐成篇》载," 魏氏之行田也以百亩,邺独二百亩,是田恶也" 就反映了这一点。

其二是" 作爰田" 的对象包括些什么人.《左传》所说" 朝国人而以君命赏",所以" 作爰田" 首先应在国人中实行,这里毫无问题的。然而," 作爰田" 又不局限于国人,因为" 作爰田" 与" 作州兵" 二者是联系在一起的。《周礼.地官.大司徒》说" 五党为州" ,每州两千五百家。蒙文通先生在《孔子和今文学》一文中指出:据《周礼》遂(管理庶人的组织)不出兵。" 诸侯三郊三遂,《管子》谓统州者谓之遂,作州兵就是取消三郊服兵役的限制,扩大出于三遂".这就是说庶人也要服兵役,与此相联系," 作爰田" 的对象是包括庶人在内的。

总之," 作爰田" 就是实行" 自爰其处" 的固定长期使用耕地的田制。实行这种田制有利于提高直接生产者的积极性。" 作爰田" 的对象包括国人、庶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鲁国的" 初税亩""作丘甲" 、" 用田赋"

公元前594 年鲁国" 初税亩" ,开始按亩收税。这是鲁国土地赋税制度一次划时代的变革。

《左传》宣公十五年载:" 初税亩,非礼也,谷出不过藉".这就是说按西周的传统是用"藉法" 即借民力助耕公田直接榨取剩余劳动的,开始实行的按亩收税制不合周礼。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初税亩" 是对公田以外原不征税的农民私田和可供农民垦闢的国有土地也许农民耕垦,而后计亩征税。《左传》宣公十五年杜预注云:" 公田之法,十取其一。今又履其余亩(指公田以外的私田),复十收其一".这就是说实行" 初税亩" 后,劳动者除了助耕公田时交纳十分之一的劳役地租外,在私田上又要按亩纳十分之一的实物税(租)。《谷梁传》也说" 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 ,也是申明初税亩并不是去消公田按亩收税,而是在公田之外劳动者的私田上按亩而税,而原来在公田上的劳役盘剥并未废除。因此,可以说" 初税亩" 的实行是统治者的加重剥削和扩大剥削。所谓加重剥削,是指直接生产者除了在公田接受十分之一的劳役之外,现在又要在私田上交纳十分之一的实物税(租),他们受的盘剥增加了一倍,由原来的十分之一增加到了十分之二。所谓扩大剥削,是指统治者的税源扩大了,增多了。原来统治者只在公田上盘剥劳动者,此外在直接生产者的份地和井邑所属的大片草地、森林、荒地等等都无税收,这就是所谓" 公田而收其入" ," 而不税民之私也".这样,统治者剥削收入的来源仅仅限于领地的一小部分公田上,对其余绝大部分土地都不能课税,没有剥削收入。实行" 初税亩" 后不同了,对劳动者的份地要交税,不为农民使用的草地、荒地等公用土地也可以借贷、租赁方式归农民使用而由统治者收税。当统治者发现向农民征收实物税(租)是一种省力、省事、收入更多的剥削方式时,他们就会放弃公田上对徭役劳动的榨取,也改而采用实物税(租)制。这样就使整个社会剥削方式和制度发生了大变化,旧的制度衰亡了,新的封建的剥削方式和制度出现了。因此," 初税亩" 出现的意义是重大的。

" 初税亩" 后的四年,鲁成公元年(公元前590 年)鲁国" 作丘甲" 。《春秋》:" 三月,作丘甲".《谷梁传》称:"作,为也,丘为甲也,丘甲,国之事也。作丘甲,非正也。作丘甲之为非正何也.古者立国家,百官具,农工皆有职以事上。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夫甲非人人所能为也,作丘甲,非正也。" 按注家解释:周制: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丘十六井,出戎马一匹,牛三头。丘六十四井,出长毂一乘,戎马四匹,牛十二头,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范文澜先生认为,作丘甲" 就是一丘出一定数量的军赋,丘中人各按所耕田数分摊,不同于公田制农夫出同等的军赋"."作丘甲" 是继" 初税亩" 之后鲁国赋税制度的又一变化。

《左传》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 年),季孙在鲁国"用田赋".这是继" 作丘甲" 之后,鲁国军赋制度的又一变化。关于" 用田赋" 诸家解释虽多,然无确解,按其意思,应是按田亩数征收军赋的一种新的收赋方法。《汉书.刑法志》师古注云:" 田赋者,别计田亩及家财,各为一赋。言不依古制,役烦敛重也".这一解释可作参考。这一改革值得注意的是按田地征收军赋之后,用田赋后剥削是加重了。《左传》哀公十一年载:" 季孙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私於冉有曰:' 君子之行也,度於礼,施取其厚,奉举其中,敛从其簿。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於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而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而何访焉.' 弗听。" 所以次年就有" 用田赋" 之事发生。从孔子私下与冉有的谈话中,可知" 用田赋" 不是西周传统的征赋方法,加重了对民众的盘剥。

《汉书.刑法志》说周代"税以足食,赋以足兵".税就是田税(租),赋就是军赋。春秋时鲁国的赋税制度就是从这两方面进行改革的," 初税亩" 是在田税方面实行按亩收税(租)," 作丘甲" 、" 用田赋" 则是在军赋方面实行按劳动者实际占有的田地数而收军赋的办法。这种赋税制度的变化是与当时土地制度的变化相适应的。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世界民族与文明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