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艳:
研发卫星遥感数据处理技术
复杂地形数据处理更精准
▲ 胡艳在办公室工作。受访者供图
有一份工作,需要你静下心来,在成千上万的原始数据里“淘沙”,筛选、修正、转化为“有用”的大数据;需要你长年累月往荒郊野外跑,风吹日晒、跋山涉水……这就是测绘——脑力与体力并重的行业。
4月22日,记者见到了重庆市地理信息和遥感应用中心总工办主任胡艳。
“我与卫星遥感数据打交道已经15年了。”胡艳介绍,2006年从武汉大学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博士毕业后,她来到重庆市地理信息和遥感应用中心工作。“做卫星遥感测绘,除了分析海量遥感数据外,还需要对地图上的各个标注点进行实地考察。”
作为重庆市卫星遥感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之一,胡艳一直致力于研究卫星遥感技术的智能化研究和产业化应用。15年来,胡艳带领团队构建了集影像获取、协同处理、集成分析、应用服务为一体的遥感技术体系,建成了集大数据采集、治理、融合、服务、应用为一体的时空大数据工厂,创新性解决了山地环境下海量遥感数据快速协同处理、典型目标智能解译与变化检测,以及卫星遥感应用服务体系中的多项技术“瓶颈”。
重庆是山城,也是雾都,山脉起伏、多云多雾为卫星遥感测绘带来了不小的阻碍。“同一种类的卫星影像,在重庆拍出来的清晰度和其他平原城市有很大差距,而且重庆地势起伏很大,这让影像纠正的精度更加难以把控。”胡艳说,这是她一直想要解决的问题。
2013年,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试点,重庆在永川区进行试点。胡艳带领团队制定了适用于重庆山地城市的地理国情普查技术方案和工作方案。2014年,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正式开始,胡艳担任重庆市地理国情普查的技术负责人,她将重庆山川大地当成了“野外实验室”,在实践中开展研究,在项目中进行“练兵”。“重庆的卫星影像拍摄‘窗口’(最佳拍摄期)很短,为了获取大量的卫星影像数据,我们综合利用了多种手段,获得了覆盖全市8.24万平方公里的影像数据。”胡艳说。
研究过程中,胡艳发现,如何处理不同类型的海量数据,是个难题。“为此,我们研发了一套海量卫星遥感数据快速协同处理技术,该技术突破了多源异构海量数据的自动配准、GPU-CPU协同的光学卫星/航空正射影像拉花区域高效检测、影像智能镶嵌等关键“瓶颈”,经过‘储存-计算’架构、空间数据模型等进行自动化处理,形成标准成果数据集。”胡艳介绍。这套技术研发出来后,让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处理更加精准、快速,解决了复杂地形下的数据处理难题。
2017年,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通过验收,胡艳团队圆满完成了此次任务,获得了国务院地理国情普查办公室的高度认可。她从4万多人的普查队伍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由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由她带领开展的重庆市地理国情普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中国测绘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土资源典型要素变化遥感智能监测关键技术及应用和天空地协同的城市违法建筑智能检测关键技术及应用,分别获得中国地理信息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一等奖。
“未来,我将在重庆这片大地上继续我的科研‘旅程’,让科技的力量不断推动地理信息数据处理更加精准,推动我市建设新型智慧城市。”胡艳说。
编辑:Ser'lu
图文来源:重庆科技报
声明:除原创内容特别说明之处,推送稿件文字、图片及视频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