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提到圆明园的时候,都会不经意中说出这样的一句话:当年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那会儿如何如何……

但是,圆明园是八国联军烧毁的?

关于圆明园和八国联军的恩怨,要从圆明园的建立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华夏五千年的历史相比,圆明园无疑是很年轻的建筑:因为圆明园康熙四十六年(西历1707年)建立的。康熙皇帝曾将这个庄园(姑且这么称呼)赐给了后来的雍正皇帝。之后历朝历代,圆明园都是清朝皇帝的休闲场所,这一切,直到道光帝以后,发生了变化。

道光二十年(西历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道光帝虽然很无奈的向大英帝国支付了赔款,并且割让了香港岛给英国,不过,道光帝对于鸦片战争的胜败并没有在意。因为道光朝廷认为,洋人也就是武器厉害,既然也就是武器厉害,那就不必太过畏惧,理由很简单: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不只是武器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这个认知,后世一直持批判态度,但是小编觉得,关于道光朝廷的认知,我们需要一分为二的看待:

首先,道光朝廷认为洋人也就是武器厉害,这个观念当然是错误的。因为英国战胜清朝,本身是资本主义对封建帝国的碾压,而并非先进武器的英军击溃了落后武器的清军。

其次,清朝官员认为战争胜败不完全取决于武器先进与否,这个观念不能说不对。事实上,英国人在非洲和祖鲁人打仗,祖鲁人使用落后武器,依旧有过战胜英军的记录。

因此,清朝由于没认清问题本质,导致在之后,依旧沉浸在天朝大国的美梦里。

咸丰帝继位后,清朝对列强的观念依旧沿用道光时代的看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咸丰十年(西历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京城尚且被英法联军攻陷,更遑论区区圆明园了。英法联军攻入圆明园以后,在圆明园开展了大规模的抢劫活动,并在抢劫过后,还放了一把大火,将整个圆明园付之一炬,有说法称这场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之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同时,圆明园里三百多名宫女和太监,也在洋人的烧杀中丧生,这一幕,连当时法国文学家雨果都深感震惊,并且雨果还写文章谴责英法联军的暴行。

经过这场大火,圆明园基本上成为了一处废墟。

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已经是光绪二十六年(西历1900年)的光景了。此时距离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毁,已经过去了四十个春秋。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时候,咸丰帝当时还在世,慈禧太后也不过是咸丰帝的一个嫔妃而已,而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慈禧太后已经主政大清帝国四十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身为妇道人家的慈禧太后也意识到洋人十分厉害,虽然慈禧太后见识有限,不知道洋人为啥厉害,但却深知得学习洋人,于是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洋务运动才得以开展——因此一味认为慈禧太后是保守代表是不对的,最起码年轻时候的慈禧太后曾经开明过。

洋务运动让大清国有了一片繁荣的景象和较为齐全的近代国防工业。并且,慈禧太后掌权期间,虽然丧权辱国条约签了很多,但是,慈禧太后也尽力保证了清朝的利益,比如:沙俄支持浩罕国将领阿古柏霸占新疆,慈禧太后鼎力支持左宗棠大将军西征新疆,保住了新疆没被沙俄侵吞——浩罕国后来被沙俄吞并,按照沙俄的习惯,阿古柏在新疆建立的伪政权,也会在之后被沙俄吞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朝的虚弱让列强认为大清丝毫不足畏惧,于是列强开始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准备进一步瓜分中国,事实上慈禧太后也并不愿意坐以待毙:对于英法这样的列强,慈禧太后只能选择隐忍,但是,当意大利要求慈禧太后租借三门湾给意大利,并且将浙江作为意大利的势力范围的时候,慈禧太后果断拒绝了意大利的要求,并且要求清朝海陆军做好和意大利侵略者血战的准备,这气势,迫使意大利不得不打消趁火打劫的企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官方,慈禧太后和洋人的冲突不断,在民间,老百姓和教民的冲突也不断,于是,随着矛盾的不可调和,慈禧太后决定利用义和团的力量,向列强宣战。列强闻讯之后,组成了八国联军前来攻打清朝。

慈禧太后宣战的时候很豪迈,但是,清军战斗力腐朽,义和团更是不堪一击,最终,北京再度陷落——这便是八国联军进北京的事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的圆明园早已经是一片废墟,洋人想去放火也基本上无从烧起,因此,也就不存在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说法(按:同治帝在位时期,曾对圆明园遗址有过小规模修缮,不过,这种修缮的幅度很小,已经不能将其和焚烧前的圆明园相提并论)。

事实上,小编搜集旧书的时候,曾搜集到一本上世纪80年代的内地盗版书——这本书是从台湾盗版而来的,其中提到火烧圆明园的时候,该书曾这样修辞:八国联军中的英法联军将圆明园付之一炬。

这说明至少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不约而同成为了两岸人民的共识,那么,为什么两岸人民会存在这样的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