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人编纂《全唐诗》,收集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即便诗内容短小,但普通人要读完这近五万首诗也是不可能的,更何况诗的内涵大,需要品。后来,67岁才中进士的苏州人沈德潜从《全唐诗》里选出一千九百二十八首,编纂成《全唐别裁》,但这还是很多。于是,另一位江南人,无锡孙洙化名蘅塘退士从近五万首诗里挑出311首诗,编纂成集,就是流传至今的《唐诗三百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兼济天下

孙洙是个规规矩矩的读书人,虽然年轻时候就有机会到国子监学习,但到了33岁才中举,40岁才中进士。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具天下”,一辈子辛苦读书,为的是考取功名。但功名并不是目的,只是实现“兼济天下”梦想的手段和途径。孙洙严守教喻,做了三任知县。

孙洙实在是个好人,为了“造福一方”,不惜用自己的私财贴补地方。开河挖沟,筑堤架桥,搞得自己入不敷出。显然孙洙没有万贯家财,即便自己再怎样付出,也只是能解燃眉之急,终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心无力是太多人的无奈,而志高才寡也可能是一种悲哀。

孙洙实在是个多愁善感的人。作为县太爷,每次审案,听到那些悲戚惨烈的事情不说,即便是要给犯人打板子,板子没打下去,自己就心疼不忍,先哭起来了。

好人,却并不一定会是一个好官。所以,孙洙当了几年县太爷后,便到学校当老师去了。

读书人总忘不了“兼济天下”的心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士大夫阶层的读书人自然就更需要为天下而鞠躬尽瘁了。即便不能为眼前的天下做些什么,也总会想要实现自己的价值,为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

孙洙是个勤奋的读书人,对书的了解很深,便想从庞博的唐诗里选出更适合当代人读的诗。从近五万首诗里选出三百首,这工作量何其大。但孙洙毫不犹豫,既然无法开创,就遴选归纳前人的成就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既好又易诵,以体裁为经,以时间为纬。孙洙以此为原则,编就《唐诗三百首》。一经刊出,就受到认可,几乎达到家家户户都有一本的程度,他的后世影响自不必说。

这《唐诗三百首》是孙洙和夫人一起商榷遴选的,算是完成了他作为读书人的交代。

向孙洙学习做点事情

正所谓“达则兼济天下”,但终究是志高才寡,无力为之,在独善其身的时候还是想做些实在的事情。

女儿在启蒙阶段,现在和她经常读的就是《唐诗三百首》。有一天她突然问我,红豆是什么豆子啊,为什么“此物最相思”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显然,她现在只会背诵这些朗朗上口的诗句,还无法了解诗里具体讲的是什么意思。即便她能明白诗的字面意思,但诗的美,诗人的情、意和思想她也是万万理解不了的。

思绪良久,我想现在先记下我对这些诗的理解,整理成文,在她可以理会的时候当礼物送给她。即便我的品鉴粗陋浅薄,她也不至于嫌弃吧。

这,也算是我对她和对自己的交代。

三百一十一首,如果一天写一首,一年的时间应该可以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