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源乡招序村是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
战斗史上一个光荣名字。
粟裕所部红军就曾三次来到这,
为我们播下革命火种!”
4月27日,在缙云县胡源乡招序革命历史陈列馆里,原市党史方志办主任诸葛蓉正与乡镇干部、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学党史、忆初心。村中几位八十多岁高龄老人,曾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谈起那段峥嵘岁月。
时间回到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师长粟裕、政委刘英率领下,从江西苏区出发,途经福建,挺进到浙江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1935年,1936年,1937年,粟裕所部红军三次来到招序村,给胡源乡烙下了不可磨灭的红色印记。
一进招序村:吃惊
1935年8月,红军挺进师百余人首次来到招序村。因国民党污蔑,加上对红军缺乏了解,红军进村前,村民因害怕纷纷躲藏进山里。等红军离开,村民回村后惊奇发现,家中物件竟一样都没少。不少房屋墙上写着“打土豪、分田地!”“红军进、白军退!”的标语。
诸葛蓉与记者分享了他在调研中听到的真实故事:一位妇女在红军离开后回到家中。她仔细翻看,发现家中并没少物件,只是盐罐中少了些盐,多了一张字条和碎银。她找来识字的人读给她听。纸条大意是:“老乡,我们借用了些盐和柴火,留下点碎银作为补偿。”妇女听后,红着眼眶说道:“天呐,天下怎会有这么好的部队!”
二进招序村:信任
1936年9月,红军挺进师第二次到招序。在村中贫苦农民面前,红军将地主的田地房屋契约烧毁,宣布田地房屋归穷人所有。
同时,红军将地主家的谷仓打开,让穷人挑粮度荒,还将地主家的猪杀了,熬猪油分给穷人。“一位名叫陈景叨的老人曾告诉我,当时自己分到一罐猪油,整整一年还没吃完呢。”诸葛蓉笑着说。
红军这次进村,让村民们倍感亲切,他们渐渐明白,共产党和红军是穷苦人自己的队伍,是值得老百姓信赖的队伍。
三进招序村:敬佩
1937年10月,红军挺进师第三次来到招序。他们所居住的大明堂是一座大四合院,原本住着6户人家,都是本家兄弟。
“我的爷爷就是其中一户,红军来时,他们卸下十几户人家的门板,放在中堂和走廊睡觉,离开前,将门板按原样装回。红军洗澡则是拿着村民家中的木勺到后山取水擦身,随后按原样还给村民。”讲话的这位名叫陈喜和,从小他的爷爷陈尚廉就为他讲述了这段红军故事。
除了严明的纪律,红军的坚毅顽强同样让村民敬佩。据村民回忆,一位红军战士因没有麻醉药,用利刃割开伤口取子弹,期间疼得大叫,但第二天仍跟随部队行军。红军站岗没有钟表,就点了柱香夹在手指缝中,如果睡着,香就会烧到手指痛醒。
“这是我们穷人自己的队伍,希望他们能留下来保护我们!”红军三次到招序,给招序村民进行了革命的启蒙教育,留下了革命火种。陈德开、陈月庭、陈景照等一批年轻人纷纷主动加入红军。
从吃惊,到信任,再到敬佩,村民态度发生了巨大转变,这为后来招序成为红色据点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四年后,1941年,上级党组织来到胡源乡开展革命活动,常驻招序村。当共产党来时,村民们对红军到招序的情形仍然记忆犹新,陈望焕、陈山儿、陈金生、陈成溪等村民第一时间积极入党。1946年春,招序村已建立老年、青年、妇女三个党支部。一个小村庄建立起三个党支部,这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
直到解放前,因良好的群众基础,招序村成为中共处属特委和缙云县委驻地及交通站,南乡地下党活动的中心,招序人民为革命事业的胜利作出了宝贵贡献。
“粟裕所部红军三进招序村,是浙西南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为胡源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播撒下了革命火种。”胡源乡党委书记柏彬说。
时过境迁,斗转星移。今天,招序村面貌已焕然一新,村民们都过上了幸福生活,但红军三进招序的故事仍在村民间口耳相传。
在红军精神传承下,这片大山中的人民将继续艰苦奋斗,在开启共同富裕新征程的康庄大道上奋勇挺进。
(丽水网)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