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三十六坊 昨天

一千二百三十年前的唐贞元六年(791),正是草长莺飞的阳春三月。温州城外的仙岩,慕名来了一拨游客,其中一位就是当时的温州刺史路应,从其游者若干。路应是唐代任职温州的众多刺史之一。在温州任内他造腴田、除水害,做了不少有益民生的实事。而他的一生,留存至今的仅两首诗,写的都是温州山水。千多年前他在仙岩游玩唱和的那场活动,诗歌研究专家认为,这是中唐温州地区“较有影响”的一次诗歌雅集。

路应(748-811),唐京兆三原(今陕西咸阳三原县)人,字从众,以世荫入仕,侍御史著作郎(负责编修国史)。曾担任虔州(今江西赣州)、温州等地刺史及合肥太守等职。后又任尚书职方郎中兼御史中丞佐盐铁使等。唐永贞元年(805),迁宣歙池观察使,封襄阳郡王、左散骑常侍等。去世后,居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退之(768-824,韩愈,字退之,号昌黎先生)为他写了神道碑名,提到他在温州的功绩。

他在仙岩举办一场诗歌“雅集”

仙岩地处温州城南,被誉为天下“天下第二十六福地”,中国山水诗开山鼻祖谢灵运曾蹑屐来游后,写有《舟向仙岩寻三皇井仙迹》五言古诗,其中有“蹑屐梅潭上,冰雪冷心悬”等句,于是大显于世。对于后世来温任职的文人来说,重游谢灵运诗踪自然是少不了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仙岩梅雨瀑

路应到仙岩的时候,是他刺温的第二年,也就是唐贞元七年(791)的阳春三月。他带领属地文人雅士,重走谢灵运诗路。从路应游并唱和且留有名字的有三人,分别是李缜、戴公怀、孟翔三人,但是身份不详。四人唱和的四首诗歌,分别被寄赠给当时的诗人、秘书监包佶、吏部侍郎李纾,处州(丽水)谏议齐抗、明州(宁波)李岑,婺州(金华)刺史赵中丞等人,使得这次活动的影响力从温州周边州县,扩散到京城长安。

“仙岩瀑布和诗”的意义所在

路应生于中唐时期,是唐诗全盛时期,但他存世的诗歌仅两首,一为《游南雁荡》,一为《仙岩四瀑布即事寄上秘书包监侍郎七兄吏部李侍郎》。

而这次仙岩唱和诗被勒石刻碑,宋《宝刻丛编》书中第十三卷中有载:“唐仙岩四瀑布诗,路应等唱和,行书,贞元七年三月”, 并注明引自《金石录》。《宝刻丛编》辑录当时中国各地碑刻总目,由陈思编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大中文系教授钱志熙认为“这组唱和诗更重要的意义,是显示唐代温州郡内存在着具有诗歌创作能力的一个群体”。不妨来读一读他们的诗歌:

游南雁荡

雁荡峰高岂易梯,筇鞋极处与天齐。

蟾宫隐隐步将到,日驾亭亭手可提。

织女支机堪索石,仙翁花雨不沾泥。

诗怀到此清如许,欲向银河蘸笔题。

仙岩四瀑布即事寄上秘书包监侍郎七兄吏部李侍郎

绝境久蒙蔽,芟萝方迨兹。

樵苏尚未及,冠冕谁能知。

缘崖开径小,架木度空危。

水激千雷发,珠联万贯垂。

阴晴状非一,昏旦势多奇。

井识轩辕迹,坛余汉武基。

猿声响深洞,岩影倒澄池。

想像虬龙去,依稀羽客随。

玩奇目岂倦,寻异神忘疲。

干云松作盖,积翠薜成帷。

含意攀丹桂,凝情顾紫芝。

芸香蔼芳气,冰镜彻圆规。

胥念沧波远,徒怀魏阙期。

征黄应计日,莫鄙北山移。

其他诗人唱和的仙岩瀑布诗

奉和郎中游仙岩四瀑布寄包秘监李吏部赵婺州中

李缜

符守分珪组,放情在丘峦。

悠然造云族,忽尔登天坛。

求古理方赜,玩奇物不殚。

晴光散崖壁,瑞气生芝兰。

中有四瀑水,奔流状千般。

风云隐岩底,雨雪霏林端。

晶晶含古色,飕飕引晨寒。

澄潭见猿饮,潜穴知龙盘。

坐憩苔石遍,仰窥杉桂攒。

幽蹊创高躅,灵药余仙餐。

携赏喜康乐,示文惊建安。

缣缃炳珠宝,中外贻同官。

末调亦何为,辄陪高唱难。

惭非御徒者,还得依门栏。

奉和郎中游仙山四瀑泉兼寄李吏部包秘监赵婺州齐处州

戴公怀

今日永嘉守,复追山水游。

因寻莽苍野,遂得轩辕丘。

访古事难究,览新情屡周。

溪垂绿筱暗,岩度白云幽。

过石奇不尽,出林香更浮。

凭高拥虎节,搏险窥龙湫。

淙溷泻三四,奔腾千万秋。

寒惊殷雷动,暑骇繁霜流。

沫溅群鸟外,光摇数峰头。

丛崖散滴沥,近谷藏飕飗。

况此特形胜,自余非等俦。

灵光掩五岳,仙气均十洲。

书以谢群彦,永将叙徽猷。

当思共攀陟,东南看斗牛。

奉和郎中游仙岩四瀑布兼寄李吏部、包秘监判官

孟翔

昔人恣探讨,飞流称石门。

安知郡城侧,别有神泉源。

疏凿意大禹,勤求闻轩辕。

悠悠几千岁,翳荟群木繁。

奇状出蔽蔓,胜概毕讨论。

沿崖百丈落,奔注当空翻。

下如散雨足,上拟屯云根。

变态凡几处,静神竟朝昏。

渴贤寄珠玉,受馥寻兰荪。

萝茑罥紫绶,岩隈驻朱轓。

方思谢康乐,好事名空存。

“路温州”为温州除水害造良田

温州地处东南沿海,常有台风暴雨以及旱灾等灾情发生。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温州因堤防久废,水患频繁。

中唐贞元六年(790),路应来温担任刺史的第一年。来温伊始,他将深入温州各属县探查民情风俗、考察当地农田水利当作首要的工作去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时从温州城区往仙岩,塘河是“通衢”。

而在这方面的治理,路应是积累了相对丰富的经验。在江西虔州(将江西赣州)任上时,他疏通河流、消除水患,加固当地城垣:“凿滩石、平赣梗;陶甓而城,罢人屡筑”,在减轻百姓负担方面也做得很不错,还因此受到朝廷表彰而升迁。

路应在考察中,发现当时的乐成(乐清)、横阳(平阳)两县水利荒废、河道淤积,极容易引发水灾。于是组织民众疏浚河道,修筑堤堰,兴修水利,围垦农田,“二邑由是得腴田,除水害”“劣田成为上田”,不但有效减轻了自然灾害,且连年丰收,百姓额手相庆。

路应在温州任期不长,约在两年时间后离任他就。但他在温州兴修水利取得的成果,到清代还常有人记起。如平阳诗人张綦毋就写有:

朝夕洪涛出海门,石犀那复记潮痕,

界中堤岸权舆日,重忆元和路使君。

唐元和六年(811)九月望,路应因病去世,年六十七。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退之写了《唐银青光禄大夫守左散骑常侍致仕上柱国襄阳郡王平阳路公神道碑铭》。其中有“诏嗣冀封,又加尚书屯田郎中,进服色,遂临于温,筑堤岳城橫阳界中,二邑得上田,除水害。拜尚书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淮南军司马,改刺庐州“等。

参考资料

《谢客去后的永嘉山水:谢灵运山水诗风及其在温州诗风中的传承》作者 钱志熙

《唐刺史考全编》 郁贤皓主编

《唐温州刺史路应》 作者 徐祥地

《宝刻丛编》宋 陈思 撰

《温州老照片1897-1949》李震 黄瑞庚 主编

编 辑 陈 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