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送娃上美术课,听到一对夫妻聊天:

女方抱怨说所在企业的部门对她不公平,付出没有得到相应回报,心里不平衡不舒服,所以想换个部门或者公司。
男方问:你在哪里工作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遇到这样的问题尝试过如何去解决吗?
男方又说:如果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无论下一个岗位还是下一个公司,你还是会遇到同样的问题,然后继续不舒服不平衡,你说是吧?
女方无言若干秒,然后很利索的来了一句:你和我讨论问题的时候能不能不要看手机?
男方:……

可以看出,女方一直关注的是外部世界呈现出的状况,以及这些状况对她的影响。

她一直在审视外部。

内部?完全忽略。

即使男方的话引发她的思考,她的关注点很快就到了男方边看手机边和她说话这件事上,因为这件事让她不舒服。

受害者思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又看到一个特别简单却有意义的小实验:

将一束光投注到墙上,你的手伸到光源前面,墙上会出现你手掌的影子。

如果想要变换影子的形状,你能通过直接在墙上操作实现吗?

幼儿园小朋友都知道不能。

除非,改变你的手势。

看过有人说:

向内求,审己者。

向外求,审他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佛家讲求向内求:

禅宗疑情皆是向内求,即向里问,向自己问。

简单说,发现问题先问问自己为什么?为什么我会发生这个问题?我如何导致了这个问题的发生?我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认为自己是世界的核心,认为自己决定了自己的世界的人,这种思维模式是向内求者——这是主人思维。

相反,受害者思维,脱离我来思考问题的人,就是向外求者。

也就是说,认为自己和这个世界无关,决定自己的世界的是他人,这种思维模式就是向外求的人——算是客人思维,甚至是仆人思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一段话很经典:

对于井底之蛙来讲,井外即是外,井内是内。
对于老百姓来讲,家内家外,国内国外。
对于有点智慧的人来讲,我(心(为内,他)心)为外。
对于菩萨来讲,性为内,相为外;阴为内,阳为外。
对于如来来讲,无内无外,性相不二,本为一体,圆融无碍。

所以,向内求者是自信者的思维模式,他们追求的是自我成长:技术、能力和认知的成长;

所以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排序;

所以,我们的思维模式决定了我们会在哪里用心与用力,

也决定了我们会有什么样的未来。

所以,蛙与佛,你,怎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