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朱元璋并没有说过“不要贬低元朝,我们的父母皆靠其生养”的话。

《明实录》记载朱元璋的一段话:“元唯夷狄入主中国,百年之内,生齿浩繁、家给人足。朕之祖父亦预享其太平。维古有献俘之礼,不忍加之。令服本俗衣以朝。朝毕赐以中国衣冠,就令谢。”

题中的这句话,可能是对《明太祖实录》中这段话的误解,其实是朱元璋对中书省大臣杨宪请求对北元俘虏举行献俘礼的驳斥。

洪武三年,征虏左副将军李文忠率军与大将军徐达分道北征,李文忠率军十万出野狐岭一路攻破兴和、开平等地,得到元昭宗的消息,全军星夜兼程奔赴应昌。

元昭宗向北逃跑,明军俘虏元昭宗嫡长子买的里八剌及后妃、宫女、诸王、将相官属数百人。班师返回途中,在兴州俘虏北元国公江文清,降服三万七千人,到红罗山的时候,又收服杨思祖的部众一万六千余人。

明军大胜的捷报传到京城后,朝野一片欢腾,朱元璋驾临奉天门,接受朝贺,这时以前与李文忠有过接触,善于搞情报工作的中书省大臣杨宪,提议举行献俘礼,于是发生了《明太祖实录》中朱元璋与杨宪的对话。

朱元璋提出了明朝是取代元朝,成为天下的正统,唐太宗行献俘礼是对待王世充,对待隋朝的子孙,肯定不会举行献俘礼。

进而提出,元朝入主中原百年,他的祖辈、父辈都曾生活在元朝,沐浴元朝的恩德,应该以怀柔的手段对待元朝的贵族俘虏,赐予中原的衣冠,给予厚待。

朱元璋的这种认识,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的思维,朱元璋立足明朝和北元的形势对比,已经从原来的坚决打击,转变为重点打击,拉拢分化的战略。

明朝建立之前,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纲领

明朝建立的前一年,也就是1367年,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伐中原,灭亡元朝。

北伐时,朱元璋发布由宋濂起草的《谕中原檄》,文中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

朱元璋集团提出这一纲领,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元朝后期政治腐败,内乱不断,再加上其不平等的民族政策,对汉人压迫日益加重,中原地区反元情绪高涨,黄河中下游地区农民起义轰轰烈烈。

朱元璋北伐之时,虽然韩山童、刘福通等人的红巾军起义,被元军镇压,但是中原各地的反元情绪依然十分高涨,百姓在元军的压榨下敢怒不敢言罢了。

因而朱元璋派兵北伐时,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在于号召北方人民,尤其是在元军的镇压下,不得不隐藏起来的红巾军残部,拿起武器反抗元朝。

从徐达北伐的结果来看,朱元璋提出的这个口号非常有效,徐达大军北上山东,一路势如破竹,横扫河南、陕西、山西、甘肃等地,仅用八个月就攻入元大都,灭亡元朝,将元顺帝赶入大漠。

明朝建立后,承认元朝的地位,提出“华夷一家”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在元顺帝退回漠北之后,当即下令编修《元史》,以左丞相李善长为监修,宋濂、王袆为总裁,开始编纂《元史》。

《元史》的编纂,在政治上宣告元朝的终结,明朝取代元朝成为中原的正统,但《元史》的编修也从认识上,承认了元朝对中原的百年正统地位。朱元璋在对待蒙古、色目人的统治政策也在逐步发生着改变,对留在中原的蒙古人和色目人进行汉化,颁布法令,限制其内部通婚。

只有汉人不愿与其通婚时,蒙古人和色目人才可以内部结婚,如此加速了中原遗留的蒙古人、色目人的汉族化。

对于退往漠北的北元势力,朱元璋也同样采取怀柔的招抚政策,进行分化和瓦解,劝其主动归降明朝,此时朱元璋已经完成了从起义者到天下的统治者的角色转变。

作为天下之主,他的眼光和格局更加的高远,他已经将目光转向怎么能够把这片土地治理的更加安定繁荣,人口如何快速恢复。

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提出了“华夷无间,虽姓氏异,抚如一字”的思想,朱棣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夫天下一统,华夷一家,何有彼此之间尔。”

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让明朝迅速强大,保证了明军的战斗力

在明朝统一天下的战争中,明军中就纳入了大量的蒙古骑兵,蒙古骑兵也成为了明军中的主要机动作战力量。

后来明军整编为京营三大营,以三千主战蒙古骑兵为主力,组建了三千营,成为了明军骑兵的主力兵团。

明朝中后期,有相当一批将领,都来自于北元蒙古各部投降的将领,比如土木堡之变中,战死的吴克忠、吴克勤兄弟,其父吴允诚,原名把都帖木儿,永乐三年率众投降明朝,被朱棣赐姓名。

再比如永顺伯薛斌之子薛绶,在土木堡之变中为大军断后,与瓦剌大军交战,“弦断矢尽,犹持空弓击敌。敌怒,支解之。既而知其本蒙古人也,曰:‘此吾同类,宜勇健若此。’相与哭之。谥武毅。”

明末将领满桂,为明军在辽东抵抗后金势力,建立了巨大贡献,《明史》中记载满桂为塞外蒙古归降,根据明朝留下的资料看,满桂曾上书对别人称自己为蒙古人表示不满。

认为自己原籍山东兖州府峄县,世代担任世居宣府前卫,从这份上书来看,满桂祖上应该是较早归入明朝的蒙古人,因为明朝对蒙古人和色目人的姓氏有严格记录,满桂并未家谱援引,其上书辩解恐怕更多是“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的思想。

由此可见,明朝对蒙古的怀柔和接纳,丰富了明军的兵源,为提升明军的战斗力,带来了巨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