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哈尔德如此“雄伟”的战略宏图,东线德军将领们都不敢苟同。但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博克和他的参谋长至少对哈尔德继续进攻莫斯科的主张是极力赞成的。他们和哈尔德一样相信,只要把“最后一个营”投入战斗,就可以将莫斯科收入囊中。而且随着11月初霜冻期的开始,原来泥泞难行的道路也已经可以使用了。这被作为进攻莫斯科的有利条件而纳入了考虑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奥尔沙会议开了一整天。吃过晚饭后,哈尔德宣布结论:德军在12月中旬前仍可取得很大进展。就算没法立刻打下莫斯科,至少也要将其置于德军的强大压力下。

希特勒批准了博克的进攻计划。但前线不利的态势,或者还有对俄国严冬的恐惧(在10月31日,希特勒自己的东普鲁士大本营也开始下雪了),却使他此刻没有了一度高昂的劲头,甚至动摇了彻底消灭苏联的念头。按照哈尔德的记载,希特勒做出了如下估计:“当参战双方认识到不能互相消灭对方时,就会进行和平会谈。由于斯大林打得好,打得无所畏惧,所以他应该摆脱彻底覆灭的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如此,希特勒还是同意继续进攻莫斯科。促使他和将军们做出这决定的因素中,还有一个极为现实的考虑:由于各部队损失严重,德军在冬季很难形成稠密的防线。而凭借莫斯科附近的密集铁路网,苏联却可以调动来大量部队,以不断的凶猛进攻摧垮德国人的防御。在这种危险面前,博克选择了先发制人的手段,力图夺取莫斯科及其铁路网,同时尽可能消灭苏联的有生力量。这支力量按照德国情报部门此前的估计,早就应该全军覆没了。可在经受了维亚兹马的沉重打击后,红军凭借大量的补充兵员和从苏联内地调动来的部队,又重新在莫斯科前线聚集起了庞大的兵团。

1941年11月7日,德军发动对莫斯科新一轮攻势的前夜,希特勒去往慕尼黑,准备按惯例对1923年啤酒馆政变的“老战友”们讲话。这天恰逢英国飞机大肆轰炸德国。夜里,慕尼黑城里已经人迹罕至。这不能不影响到本来极为擅长演说的希特勒的情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一天,被希特勒用百万大军围困着的莫斯科城内,不怎么精于演说的斯大林,却发表了一场必定将永载史册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