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列式开始了。在斯大林面前,面临战火洗礼的苏军学员、摩托化步兵、步兵分队、水兵大队、莫斯科武装工人支队,看着虽然非常不整齐,但却坚定有力的步伐通过了已经没有了列宁遗体,但却依然铭刻着“列宁”字样的“圣墓”。他们中很多人直接由这里奔赴战场,从此一去不复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令这一壮举美中不足的是,为了保密,受命拍摄纪录片的电影摄制组并没有接到检阅将比传统的10点钟提前2小时举行的通知。待到他们醒悟过来并狂奔向红场时,斯大林的讲话已经结束。只有列队走过的阅兵部队和最后通过的坦克被摄入了镜头,保存在胶片上。对此,斯大林无疑大为恼火,苏共政治局只好专门通过一项决议:“为了拍摄一部完整的纪录片,请斯大林同志在麦克风前再讲一次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讲话地点就选在斯大林自己的办公室。为了让他在讲话时能够呵出冷气来,以增加“真实”感,所有的窗户都打开了。不过,这一点并没有收到预期效果。于是我们后来在纪录片中见到“演讲中”的斯大林,并没有能够“真实”地呵出冷气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或许有人想以此来指责斯大林弄虚作假。但这种补拍镜头的办法其实在各国纪录片中都曾经广泛使用。纳粹德国不仅仅为了取得“最佳影像效果”,也会让他们的头面人物再度走到摄像机前。一位德国导演后来曾经回忆过滑稽的一幕:参加镜头补拍的赫斯一本正经地对着空椅子——根据“情节”要求,那里“坐着”希特勒——致敬效忠。当然,这个精细雕凿的镜头的历史意义,在有点单调的斯大林演讲场面前,实在是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