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提到沙俄时代的俄国士兵,很多人会想到一个词“灰色牲口”。在农奴制盛行的沙俄时代,没有人身自由的农奴目不识丁,一辈子只能做牛做马,艰辛劳作,被贵族老爷们视同“牲口”,同时在俄语中灰色往往与低劣的事物相联系。在沙俄军队中,军官多为贵族,而士兵来自底层民众,所以用“灰色牲口”形容士兵,即表明士兵缺乏文化,地位低下,同时也体现了他们逆来顺受、坚韧耐劳的特点。不过,就算是牲口也要吃草喝水才能干活,扛枪卖命的炮灰也得填饱肚子。当然,既然形同牲口,沙俄士兵们也就不用指望能吃得多好了,本文就跟各位聊聊沙俄时代的军粮变迁。

黑面包就是战斗力

1827年,一位派驻法国巴黎的俄国外交官回国述职,在与著名诗人普希金的交谈中,对在巴黎的日子大吐苦水,表示生活糟糕透顶,尤其在吃的方面,最让他难以忍受的是,吃不到地道的俄式黑面包!这个吐槽肯定让很多人难以理解,法式大餐的丰盛与美味天下闻名,居然征服不了这位俄国外交官?俄式黑面包到底有何魔力,能让身处美食天堂的俄国人念念不忘?

俄式黑面包是俄国的代表主食。俄国人口中的黑面包就如同我们口中的大米,是不可或缺的主食。在制作时并不使用酵母,而是用老面发酵,富含维他命。俄国人每天都会吃黑面包,一天不吃就浑身不舒服。因此,黑面包对于俄国士兵来说,是必需的口粮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俄军士兵离不开的黑面包。

在战场上如果没有黑面包,俄军的战斗力就不能正常发挥。在1735~1739年的第四次俄土战争中,俄军的补给未能及时送到克里米亚前线,致使在当地作战的士兵们只好四处搜集食物,极大地影响了战斗进程。作为俄国同盟的普鲁士对黑面包的重要性也深有体会,一名普鲁士陆军军官克里斯多夫·冯·曼施坦因有着如下记录:“在这里,让一名习惯了带着酸味的黑面包的士兵去吃未经发酵的饼,就足以让他的战斗力下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描绘第四次俄土战争围城战的画作,俄军在这场战争中饱受补给不足之苦。

莫斯科大公国时期

以黑面包作为军队主要口粮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莫斯科大公国时期,当时的俄国军队是由地方贵族豢养的亲兵和地方民团武装构成,后来伊凡三世进行了军事改革,建立了常备军,用于开疆拓土。当时俄军的口粮并非由国家提供,一小部分自行筹措,其他补给只能在战地自行解决,甚至通过渔猎补充,或者从跟随军队行动的随军商人那里购买粮食。

当时俄军士兵的口粮非常简单,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并不多,主食通常是在现地烤制的黑面包,搭配腌卷心菜,再加上洋葱和大蒜,这两种食物营养价值高,且能加强免疫力。此外,经常食用的食物还有能快速烹饪的各种粥,如燕麦粥、大麦粥、黍米粥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各种谷物被用作俄军士兵的口粮,在现代眼光看来这些谷物都是健康食品。

在这些粥类食物中,行军的士兵们最喜欢用燕麦粉煮粥,因为这种粥不用煮也能吃,到哪都能吃。到了临时搭建的宿营地,在燕麦粥里加入小鱼干和猪油一起煮,便能获得一碗营养价值更高的燕麦粥。猪油通常切成一小块一小块,且几乎能加入所有的粥里。

俄军士兵的口粮中也会有肉干,但不是什么时候都能吃得上,尤其是在多雨潮湿的季节,肉干受潮很容易腐坏,长期行军的士兵更喜欢携带干蘑菇而不是肉干。不过,上述食物还不能完全填饱士兵们的肚子,还得经常狩猎和钓鱼,或许一次远征回来,幸存下来的人基本都会成为渔猎高手。

彼得大帝时期

由于俄军未能给士兵定期提供足够的蛋白质,在18世纪之前的俄军士兵大部分都有营养不良的症状,这也是17世纪俄军战斗力普遍不高的原因之一。

1700年,彼得大帝首次设置了负责军队粮食的官职,以保证军队能够获得充足的食物给养。当时军队粮食补给主要分为两部分,即士兵的口粮和马匹的饲料。当军队出征时优先准备的却是军马饲料,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当时俄军认为士兵们的口粮无需特别准备,只要从敌人的领土上掠夺就行。根据18世纪军队的习惯做法,从占领地区掠夺各种资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士兵们一起用餐的俄军苏沃洛夫大元帅。

不过,军队并非天天打仗,有东西抢,平时还需要国家供养。随着彼得大帝的军事改革,俄国建立了更健全的常备军制度,并开始推行配给制。当时俄国士兵一日的口粮有820克黑面包、410克牛肉、250毫克伏特加和3.27升啤酒。此外,士兵每月还能领取约6千克用于煮粥的各类谷物和820克盐。军衔越高,获得的食物数量和质量就越高,例如上校每月最多可获得50天的食物。当然了,这并不意味着上校会一次性领取20公斤肉,通常折成金钱发放,需要什么就向随军商人购买。

1720年,俄军士兵的基本薪饷得以确定,每天盐钱为75戈比,肉钱为72戈比,这些费用一起算在士兵的军饷里。食材的购买和之后的烹饪交由各部队的厨师负责,通常每100~250名士兵就配一名厨师。厨师则与随军商人一起行动,而且往往赶在军队前面提前抵达宿营地,着手为士兵们准备饭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万能的猪油可以搭配任何主食。

经过彼得大帝的改革,俄军士兵的伙食有了很大改观,至少能吃到肉,但其他脂肪、鱼类和新鲜蔬菜仍是满足不了需求,只能以腌卷心菜、洋葱、甜菜、芜菁、大蒜等代替,只有在斋戒日将肉换成鱼肉。

彼得大帝对面包的品质给予了特别的关心。他在1716年制定的军队条令中规定:“为了避免疾病在军队中发生,要特别注意面包与小麦粉的质量,不允许使用腐败或有异味的面包和小麦粉。”此外,“有必要监督营地的面包制作(人),防止规定的小麦粉的用量减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代俄罗斯帝国和军事制度的奠基者沙皇彼得一世,后世尊称为“彼得大帝”。

经过粗略计算,按照彼得大帝的规定,俄军士兵每日的口粮只有约3100大卡热量,但是,从事重体力劳动的18~40岁男性一日所需的热量应为4200~4500大卡。尽管如此,整个18世纪,俄军士兵们的口粮几乎都是一成不变的。

彼得大帝之后

在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期,干面包成为士兵口粮的一部分,原因在于干面包重量轻,更便于运输。不过,在长期远征和城市包围战中,士兵的消化系统都出现了问题,这只能说明一件事,不能长时间持续地食用干面包。如果一直吃干面包,就会损伤肠黏膜上皮,引起出血。“干面包痢疾”是当时军队里士兵常有的病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7世纪中期加入俄军口粮的干面包。

在拿破仑战争之后,俄军士兵的营养情况进一步恶化。肉类出现在士兵口粮的几率还是和以前一样少之又少。士兵们用各类汤来取代肉类,如卷心菜、豌豆、麦片等煮的汤,然后就是每天都有的燕麦粥和大麦粥。这些食物并不足以维持士兵的健康。

首先,维他命C不足引起的坏血病在军队中漫延,据统计,在1830年有近76万名士兵患上坏血病,其中死亡人数超过7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描绘1854-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的画作,供给恶劣是俄军战败的原因之一。

士兵营养不良给军队的战斗力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在镇压1830~1831年的十一月起义和1848年匈牙利革命时,俄军并未占多大的优势。在克里米亚战争中,供给问题是俄军最为深刻的严重教训之一。正如1735~1739年的俄土战争那样,俄国并没有充足的补给和粮食支撑在克里米亚战斗的俄军。

在亚历山大二世统治期间,作为一项防止军队补给系统贪污的对策,军队转变了供给方式,每日提供913克小麦粉和120~130克煮粥食材。尽管这个量不值一提,不过,19世纪中叶德国与法国的士兵所获得的面包,一日也不过750克。

然而,肉类、脂肪、蔬菜和油并没有在固定口粮的供给范围。为此,还需要向随军商人购买必要的食物或者在薪饷之外另外增加津贴。虽说如此,新鲜的蔬菜还是不足,在士兵的菜单上仍是豌豆和卷心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俄军士兵的口粮中极度缺乏新鲜的蔬菜。

1877~1878年的俄土战争时,因为时值冬季,许多士兵被冻伤,患上感冒,因此,战后军队又恢复了每日145克伏特加的供给。另外,随着茶叶消费量的不断增加,茶叶也加入到士兵的口粮中。1905年,士兵每年可以领取737克的茶。当然,在这一点与英国士兵是无法相提并论的,要知道,当时英国士兵每年可以领取2.5千克茶叶,而海军水兵更多达3千克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77-1878士战争时期的俄军补给部队,装备了早期的野战炊事车。

罐头食品引入俄军口粮的时间较晚,在1873年汤罐头和肉罐头才首次作为士兵口粮登场。不过,俄军士兵们对此并不感兴趣。直到19世纪末,士兵们才逐渐熟悉了炖肉罐头。在战场上士兵们熟练地拿刀或者刺刀撬开罐头,直接放上火堆加热,就着罐头大快朵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俄军很晚才导入罐头食品。

日俄战争开始不久,俄军给所有的团都配备了随军的野战厨房。到20世纪初,俄军的口粮供给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也毫不逊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