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王维在诗中写道:“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苏轼与苏辙两兄弟一同踏入官场,二人共同进退,苏辙通于人情世故,苏轼却心直口快,苏轼被贬至南方荒芜之地,苏辙为救苏轼,上报称自己愿舍弃一身官职,祈求圣上将苏轼放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苟富贵,勿相忘”,这是陈胜在未揭竿而起成大事前对佣耕故人的承诺,以表自身不忘故旧,同享富贵的决心。但,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当身处高位心中思谋的不再是日日饱食,往日承诺当如何自处?

史书中将该次起义称为陈胜吴广起义,足以看出在起义过程中,陈胜与吴广相辅相成的作用。但也许正是由于“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剧,为陈胜固权过程中的吴广之死埋下伏笔。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秋,陈胜吴广被征发戍边的途中,遭遇大雨,难以前进,不能如期到达。而秦朝峻法严明,如若误期则到达目的地之后也是死罪,陈吴二人因此决意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发动兵变。在起义过程中,吴广一定程度上对于该次举事的成功与否起到基础性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举事之前,吴广对于舆论导向的争取,做出非常多努力,其二,吴广在起义之前使用一条苦肉计,故意逃跑引醉酒的将尉对其鞭打,表现出秦朝将尉的残暴,引得众人在犹疑中纷纷倒戈,支持起义;而该条苦肉计的成功也与吴广的个人品质有一定关系,史书记载“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若没有这层铺垫,即便陈胜后期一番慷慨陈词,想来也不会将秦军的暴行引起众怒,使起义如此顺理成章。其三,吴广是第一个反抗秦军暴行的人,在其佯装逃跑引来将尉对其鞭打的过程中,吴广夺过秦军的刀将其砍杀,而陈胜是在吴广反杀之后,才接过刀正式掀开起义的序幕。由此可见,若无吴广的辅助,只怕起义并不会如此顺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起义之后的封赏,二人端倪初露。陈胜最早自封将军,将吴广封为都尉。在秦朝,都尉是将军帐下的武官职名,比将军要低几个等级,但其官职尚可。陈胜攻占陈县后自立为王,封吴广为“假王”,王的称号在当时,地位相当于皇帝,只是由于众人不太认可秦始皇发明的皇帝称号,所以将皇帝改称王。

顺应一国不可有二君的思路来看,封吴广为“假王”,为陈胜一人之下似乎也是能够理解的。但纵观历朝历代政局,凡当权者部下有功高震主之势时,朝局表面平静中实则暗流涌动。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当君上赐予臣下一人之下,万人以上之尊时,政局的变动便在悄然酝酿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胜称王不久,便派部下四面出击,由武臣、张耳、陈馀攻赵地,吴广攻荥阳,令周市攻魏地,邓宗向南攻九江,周文往西攻秦都咸阳。吴广在攻荥阳的过程中,屡攻不下。正当研究对敌策略时,武将田臧与吴广意见相左,于是以“假王骄,不可与计”为由,将吴广杀死。

吴广便如此,因与属下不睦且不听进言被人反抗杀死。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有人认为,吴广之死与陈胜的指使有莫大的关系。其一,上文中已然提到,吴广在起义的过程中正是由于“素爱人”,因此士卒多为其所用,可见吴广与部下的关系很好,那么如何便在之后性情大转,因骄傲而送命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二,杀吴广的田臧在杀了自己的上级之后非但没有被处死以正法纪,还在杀死吴广之后将首级献给陈胜,史书记载陈胜在田臧杀吴广后将其封为宰相,授予上将军的头衔。这又如何解释呢?

从这些反常的情况来看,陈胜指使杀死吴广的可能性极大。那么陈胜为何杀死吴广呢?首先,吴广的存在依然威胁到陈胜的地位。从起事来看,吴广作为第一个反抗秦军的人功不可没,且吴广因得到众人爱戴,因此在民心上对于陈胜是有一定威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陈胜经历过武臣等人的背叛,在攻下赵地后即自立为王,因此对于攻荥阳大权在握的吴广,陈胜也存有忌惮之心。古人常说,同患难易,共富贵难。这便是讲,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尚可团结一致,共同御敌,而在同享富贵时,便可能难以共享成功。

在陈胜吴广起义过程中,纵然有吴广在事成之后便愈发骄傲,不听部下进言,导致二人嫌隙之后被杀的可能性。但就各项史实来看,陈胜在其中为权势和地位的筹谋也不可小觑。而若能在事成之后功成身退,保全自身,也不失为一种处世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