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诚言呈语

之所以过了那么多天才提起姚燕燕老师的事,是因为那些焦点问题,往往“反转”太多。

要是结论下早了的话,你可能压根都分不清到底谁才是“演员”。

远了不说,就拿去年苟晶的事来讲吧。

当时还发文声援过他的我,直到现在想起来,还都感觉像是吞了个苍蝇似的。

打脸的滋味不好受,所以这一回我也学“聪明”了,一直“苟”到了现在才敢言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先说说结论吧,主要有两点:

姚燕燕老师持中立态度,不吹不黑;对17中的迷之操作,有些无语。

看到这个结论,你可能觉得这不是跟没说一样吗。

其实并不是,因为这看上去像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结论,其实一点点琢磨下去,再结合起来看的话,就会映射出一个需要下大功夫去改变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姚燕燕的落选,到底亏不亏

先从姚老师说起吧。

我个人不是太赞同她

“从第二名被反超”

这个说法的。

因为在翻完了评分数据后,职业道德和工作量这两项都拉不开分,只能找到她在荣誉资历中确实拿到了第二。

客观地说,在这个拉分项中能拿到第二名,确实不容易。

但是让人不太好理解的点,恰好就在这。

因为在另一个拉分项“教学成绩”中,她排在了倒数第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照正常逻辑来讲,只有教学成绩好,才可以拿到和教师相关的诸多荣誉。

不过参加过各类荣誉评选的老师应该都知道,

这一项其实更多的是跟论文、优质课等“非常规教学内容”挂钩。

这就有点怪了,难道现在对老师的评价,实行的是“双轨制”?

如果说最后的投票环节,是姚老师质疑的“人际关系为主”的话,那么教学成绩和荣誉资历的“倒挂”,是否也存在“人际关系”的说法呢?

这一点我不能妄加揣测。

但是从除了民主测评之外的环节来看,姚老师似乎并没有占据多大的优势,所以最后被反超,也不像是什么太离谱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了,可能也有人会说,在最后一项主观性评比中落选,这好像人为的因素有点太大了。

但是“从第2名到第7名”的说法,是姚老师的逻辑顺序,如果你打乱一下顺序来想这个事的话,是不是也可以这么来说:

虽然姚老师在教学成绩和民主测评环节中大幅落后,但通过在荣誉资历上的突出表现,最终排名上升到了第七位。

别忘了,在民主测评结果出来之前,是不存在其他几项的综合排名这个说法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说虽然能理解姚老师的失落,但是她的质疑范围可能不是特别准确,对一个行业的评价也过于偏激。

退一万步来讲,如果她能在近五年里的教学成绩再好一些的话,也不至于被某一项的短板带下水吧。

可见,到底是“不公平”,还是“水平不够”,这事还真不能只听一个人的一家之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校方的“迷之操作”

如果站在校方的角度来考虑的话,当姚老师在网上发出质疑后,但凡是个正常人,都希望事情能赶紧平息。

但是学校在处理这个问题上的处理,却让人看得是云里雾里。

首先是和姚老师谈话。

这应该说是正常的沟通,并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紧接着就发个公告,

措辞拉胯就不提了,你直接跟“网友”做出解释,这算是哪跟哪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在事情发酵后,还出现过有组织的抹黑姚老师的文章。

在那些文章的内容里,撰写者是左一个姚老师曾经的同事,右一个姚老师以前的朋友,看上去是情真意切、声泪俱下。

我们可以相信这不是学校组织的,

但是姚老师即便是跟学校在职称评审上出现了分歧,她至少还是学校的教职人员吧。

难道自己学校的老师在网上被人恶意带节奏,学校不应该站出来为她辟谣和发声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觉得,既然姚老师选择了上诉,那在数以千万计的网友面前,孰是孰非自然会真相大白,校方压根就犯不着是这种态度。

如果学校不能为教师站台撑腰的话,那经过这么一场“对线”,姚老师今后还怎么重回讲台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各打五十大板后,谁该改变?

我不觉得姚燕燕像一些网友口中说的那样,是“斗士”。

因为在评选中,她可能真的存在其他“硬伤”。

万一哪天再来个反转,结果发现你所谓的“斗士”,其实只是“脾气大”的话,事情就有些尴尬了。

当然了, 我也不认为学校在这件事的处理上做得足够大度。

尤其是校长病退、教育局长去职的结果,更是给他们之前的迷之操作,又增添了一份疑虑。

吃瓜吃到了现在,其实无论你是支持姚老师,还是支持学校,我想事情闹到了这个份儿上的原因,可能既不在姚老师身上,也不该校方背锅,而是职称评审的规则在今天是否依然适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职称对于老师的意义,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和收入挂钩。

作为一种激励办法,它确实有存在的必要性,避免有人混“大锅饭”吃。

但是高级职称的评选,

究竟应该是按照比例来算,还是应该按照职业水平来算,这可能是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虽然放开名额,直接按照职业水平来评选的话,也会出现“刷分”的情况,但是在现有的教师规模下,这个评选的比例是不是也可以考虑适度扩大了。

姚老师这还只是连续8年没评上,事实上在现有的比例下,连续18年都没评上的也不是没有。

过于“稀缺”的结果,就是“过度竞争”。

当职称成为教师提高收入为数不多的途径时,或许我们真的该重新审视那些容易激化矛盾,和转移教师注意力的弊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