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按:本文编译自前日本航空自卫队军官、防卫省情报本部信息专家薗田浩毅发布在《军事频道》网站上的题为《元自衛隊情報專門官から見た中国戰鬥機》的系列文章,部分内容有删改。此文中有大量情况与事实不符的地方,请各位读者自行甄别。编译此文,只为参考,并不代表译者同意或者证实其观点与消息。由于译者水平不足,文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请各位读者多加指正。

日本人眼中的歼-20(1):令西方始料未及的隐形战斗机发展背景

日本人眼中的歼-20(2):歼-20的性能指标与其研制中的竞标

日本人眼中的歼-20(3):为什么沈飞被击败?

日本人眼中的歼-20(4):成飞的“天才总设计师”,差点就成了家电产品的总设计师

日本人眼中的歼-20(5):“2002”、“2004”号歼-20消失的原因

日本人眼中的歼-20(6):从试飞到装备部队

(接上文)

从备忘录看新一代战机的目标

顾诵芬作为中国的顶级飞机设计师之一,自1950年代起就参与了沈阳飞机制造工业集团公司(沈飞)的多型飞机研发工作,并于1980年代开始担任J-8II战斗机的总设计师。他不仅在研制战斗机方面,还在大型飞机制造技术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

J-8II总设计师顾诵芬

前段时间,作者(指原作者薗田浩毅,译者注,下同)得到了一份据称是顾诵芬在研发新一代战斗机时所作的备忘录,该备忘录的标题是“中国战斗机发展研究”,其中被推测为主管部门的署名是“战斗机开发专门论证小组”,日期为2003年3月。2003年是新一代战机竞标接近尾声的时期,沈飞与成飞都面临着提交最终设计方案。

该备忘录的内容阐述了根据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空中力量的发展状况,以及从美国等国的新型战机研发结果来发展新一代战机的必要性,同时对于沈飞与成飞制定的计划中,新一代战斗机应具备的性能进行了论述。

从备忘录的时间和内容来看,作者认为这份备忘录是根据空军的要求编写的。从下文开始,将根据这份备忘录的内容来描述J-20的一些性能。

歼-20的核心要求:隐形和超音速巡航

中国在2003年的时候,将J-20的正式服役时间设定在2020年左右。因为中国航空与装备部门根据当时形式分析的结果,预估美国的新一代战斗机(F-22、F-35)的服役时间大约在2005-2010年左右,2010年前后已经开始出口,台湾有可能在2015年左右得到F-35。同时,中国人还认识到,改良现有战斗机是不可能赶上美国等国家的发展脚步的,必须自行研制新一代战斗机才可以。他们很清楚。无论如何改进J-10和J-11,都不可能与F-22、F-35抗衡。

但是,即使中国在飞机领域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也远远落后于美国。截至2003年,中国装备研究部门对与战斗机开发相关的技术差距进行了自我分析,认为与美国相比,中国的技术差距“落后了20-25年”。但是到目前为止,利用其现有的基础研究结果,在2005-2007年之间的短时间内进行集中设计,有希望在2020年缩短与美国的产品差距。

相比F-15等西方战机,中国同等战机落后了20余年。

根据顾诵芬的备忘录,作为下一代战斗机(西方标准第五代战斗机)必须具备的条件,隐形性能与超音速巡航性能非常重要。

第三代与第四代战机的对比。

中国装备研究部门通过对美军的隐形战斗机进行了对比分析,其中通过对雷达反射截面积(RCS)为0.1㎡和2㎡的作战飞机进行对抗的模拟结果表明,RCS0.1㎡的战机空战能力将达到RCS2㎡的战机的4倍。甚至在对地/反舰攻击任务的模拟中,结果表明,由于RCS降低导致的探测距离下降,能够极大缩短敌方防空系统的火力范围,可以大大提高任务的完成率与生存能力。

基于这些结果,中国装备研究部门已经认识到,与F-22相当的隐形性能对于下一代战斗机至关重要。他们将新型战斗机机头方向的RCS值设定为“约0.3㎡”,与F-22的约0.1㎡相比,这显然是一个较低的目标值。考虑到中国装备研究部门承认与美国存在着一定的技术差距,以及中国下一代战斗机的预期运行模式以外的其他因素,该数值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当时较为可信的数值。同时,其数值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提升。

歼-20的隐形性能(1):机身外形

长期以来,媒体已经就J-20的隐形性能发表了各种评论,例如“机身更大,机翼面积也比F-22更大”,或是“隐形性能被鸭翼所破坏”等。

J-20总设计师杨伟的老师宋文骢曾在2001年撰写了论文《一种小展弦比高升力飞机的气动布局研究》,在该文中对隐形战机的气动布局设计进行了论证。其中就包括了总体的隐形设计,包括机翼的后掠角度、进气道、机身横截面与尾翼的布置等。

飞行器的雷达隐形性能具有所谓的“反射角规则”,为了避免敌方雷达波反射,需要使机翼和其他部件在入射雷达波偏转的角度上统一到特定的角度。从J-20的平面图可以看出,很明显其主翼、鸭翼的前后边缘角度相同,并且针对隐形特性进行了优化。

J-20的机翼角度针对隐形特性进行了优化。

在机身横截面方面,J-20像F-22、F-35这些隐形战机一样,在机头部分有一条棱线,机身也没有相互垂直的平面,并且其所有平面都是倾斜一定角度的,用来偏转入射雷达波的反射方向。

J-20机头部分的棱线。

对于J-20的批判意见中,有这样一种说法:“虽然是隐形飞机,但是鸭翼完全破坏了隐形。”那么,鸭翼对隐形性能产生负面影响的说法是真的吗?

西北工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2010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对常规机翼+尾翼的气动布局与鸭翼气动布局的雷达隐形性能进行了对比。根据该论文的结论,从前象限看,具有鸭翼的飞机相比常规布局飞机,隐形性能略有下降,但是随着机翼前缘后掠角的增加,并且对机翼尖端的角部分进行处理之后,加之透波材料的应用,这个问题可以轻松克服。

如上所述,为了适应隐形性能的要求,战机需要对鸭翼、主翼等结构进行相应的处理。在J-20从验证机到原型机的过程中,如前所述,J-20的鸭翼与机翼尖端形状进行了修改,进行了切角处理。

相比验证机,J-20的鸭翼、尾翼等位置进行了切角处理。

此外,在涂有黄色底漆的原型机上,在机翼的前缘、后缘等部分,都使用了锯齿状的连接线,其雷达天线罩由于使用了复合材料,在接缝处非常明显。

不过,似乎有人认为“J-20的鸭翼是可动的,并且鸭翼可动时会增大RCS,这对隐形性能非常不利”,但是在飞行器高速飞行过程中,鸭翼的可动范围极小,(可操作角度小于±5°),这种情况不会对隐形性能产生不利影响。

J-20的鸭翼可以进行大角度偏转,但是这种偏转通常只用于起降阶段。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