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九世纪中叶的淮北大地上,曾经出现过一支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这就是张洛行领导的捻军。他们配合太平军,高举反清大旗,纵横转战于十多个省,给腐朽的清王朝造成了沉重打击。
不过,由于农民起义的诸多局限性,捻军最终还是失败了。那么,作为捻军的首领,张洛行最终的结局是怎样的呢?
(张洛行)
张洛行是安徽涡阳人,生于1810年。据说其母生下张洛行时,天呈异象。当日狂风暴雨,直落得天昏地暗。突然间,一个响雷将张家门前的大柳树劈开,抓出了一条大蛇,满屋都充斥着浓浓的硫磺气。恰在此时,张洛行降生了,父亲据此为他取乳名“香儿”。
张洛行家境殷实,有地5顷,祖上曾开过粮食行、杂货铺、糟坊、烧酒作坊等,但到了张洛行这一代时,家道日渐中落。又逢家乡淮北一带水旱灾荒频繁,地主剥削残酷,官吏贪赃枉法,百姓苦不堪言。
张洛行为人仗义,宽厚和平,乐善好施,各地难民争相归附。为了维持生计,张洛行只好铤而走险,干起了利润丰厚的贩卖私盐的伙计。因张家是大户,除了自己倒腾私盐外,还组建了一个私人武装,替其他贩盐商户提供保护。
众所周知,盐业历来是朝廷专营,容不得私人擅自倒卖,张洛行的行为必然引发朝廷的不满,和朝廷的冲突日益剧烈。1851年,张洛行在武装贩盐的过程中,遭到了朝廷的围捕,他率众杀死了盐巡,砸毁了盐卡。
返回家乡后,张洛行听闻族子杨曾等被河南永城官府捉拿下狱,便率万余手下去永城劫狱,由此拉开了张乐行武装反抗清廷的序幕。
1852年11月,张洛行被永城、亳州一带的十八股捻军推选为首领,揭竿而起,并“祭告天地,宣布信条”。捻军分黄、红、白、黑、蓝五色旗, 之下还有五色镶边旗和八卦旗、水花旗。每旗各有统领,史称“十八铺聚义”,正式开启了捻军的抗清斗争。
(捻军起义)
此后,捻军一路攻城拔寨,几乎控制了整个淮北地区,甚至延伸到安徽、河南两省。1855年,捻军会盟于雉河集,张洛行被封为“大汉明王”,建立了“五旗军制”,次年占领丰县,直逼开封。
1857年,张洛行联合太平军作战,改旗易帜,受封为“征北主将”。第二年,他配合陈玉成、李秀成参加三河战役,大败湘军,杀死清军浙江布政使李续宾。不久之后,张洛行被太平军封为“沃王”。
捻军的不断强大让清廷焦头烂额,他们只好派遣号称“满清第一猛将”的僧格林沁,命其率一万余清军与捻军作战,对付难缠的张洛行。
1862年,张洛行与僧格林沁在雉河集展开鏖战,3月19日,尹家沟、雉河集失守,二万多捻军将士阵亡。张洛行虽然带着小股部队突围,但沿途遭遇清军的围追堵截,最后仅剩下20多人,撤退到西阳集原捻军首领李勤邦家中躲避。
(清军剧照)
此时的李勤邦早已投敌,见到张洛行父子三人后,又惊又喜,而张洛行则对李勤邦的叛变行为全然不知,毫无戒心地在李家住下。李勤邦一边假意热情招待张洛行一行,一边派人通知了清军。
黎明时分,当疲惫的张洛行等人还在熟睡时,清军破门而入,抓住了张洛行和他的两个儿子,随即被解往僧格林沁大营。僧格林沁曾想方设法收买他,希望他投降清军,可保性命无虞。但张洛行破口大骂清廷及叛徒李勤邦,拒绝了僧格林沁的要求,慷慨赴死。
在笼络张洛行失败后,同治帝随即下发处死张洛行的命令。据说,张洛行及其子张喜、义子王宛儿被凌迟处死,行刑过程异常惨烈。
最先被凌迟的是张洛行的两个儿子,刽子手用小刀剐取两人身上的肉,强行要张洛行在旁边观看。张洛行不忍直视,痛苦地闭上双眼,僧格林沁竟然命人将他的眼皮用线穿于额顶,逼迫他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儿子被剐成一副骨架。
更让人发指的是,刽子手居然将两个儿子的肉硬塞进张洛行的嘴里,逼迫他吞下。张洛行吐出后对清军大骂不止,刽子手索性用铁钩将他的舌头勾了出来。
最后,刽子手开始折磨张洛行,他们整整凌迟了他一天,直到他体无完肤,才将他斩首,死状极为惨烈。
(参考资料:《捻里起义》《清史稿》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