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丰图义仓,是始建于1882年(清光绪八年)的一座民办仓库,位于陕西省大荔县的朝邑镇。它是中国所存无几的清代大型粮仓之一。该仓由晚清朝邑赵渡人,清朝著名理财家"救时宰相"阎敬铭倡议修建,历时四年建成,于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正式投入使用,开始存粮。被慈禧太后朱批为“天下第一仓”。(图片来自东方IC)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丰图义仓建筑格局为城中城,分内城和外城。外城坐东朝西,依山就势,夯土筑城。外城是义仓防御的第一道防线,由于年久失修,外城土墙已经颓败不整了。内城以仓墙合一的建筑形式构筑,兼具防御和仓储双重功能。垣内周列仓廒58洞,墙内为仓,相隔排列;墙内有砖瓦结构廊檐,由木柱支撑,相互贯通,形成环形回廊。廊檐既可防雨防潮,也可临时堆储粮食,方便晾晒。图为丰图义仓城墙。(图片来自东方IC)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仓城坐北向南,东西长133米,南北宽83米,墙宽4米,墙上砌垛口,守卫人员可以在城墙上巡逻。仓城开二门,名东仓门、西仓门。东西仓门前各有一对石狮,仓门正上方嵌楷书"丰图义仓"石刻大字。图为粮仓城墙登城步道。(图片来自东方IC)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仓房为砖窑式,对粮仓的防火、防盗、防入侵等都有独特作用。每仓进深11米、宽4米、储粮90余吨,全仓共可储粮5220吨。仓房地面由松木板铺成,离地下40厘米,木板下墙体四周有4个排气孔,利于空气流通和潮气排出。这种仓形因小而独立,便于将稻、麦、豆、谷等粮食按种类、干湿分门别类储存管理。图为粮仓内城两个大门之一。(图片来自东方IC)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防雨防潮是粮仓设计构筑的关键环节,丰图义仓的设计构造简单而科学,设计理念值得现代建筑工程借鉴。它的墙顶平面由青砖铺成,采取分段四周高、中间低的结构,巧妙的将雨水汇于中间部位,再下落水槽向院内排去,避免雨水四散造成积水、渗水或渗蚀墙体。仓院场地也是四周高、中间低,水可以很快集中排出墙外。每至雨天,从仓墙到院内,排水通顺流畅,雨停墙院即干。图为丰图义仓外城西门。(图片来自东方IC)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丰图义仓在解放后一直由朝邑粮站使用,尽其职能,为国储粮,为民分忧。为缓解大荔当地的存粮难和保证部队及居民的粮食供应,促进区域粮食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该仓连续40多年被鉴定为无鼠雀、无霉变、无虫害、无事故的四无粮仓。图为粮仓仓顶。(图片来自东方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