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山民歌》
荆州马山地区,自古以稻作农业为主,马山民歌就产生于田间,生长在这沃土之中——流传久远的“郢中田歌”,有三声子、五声子(五句子),并多为“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与两千多年前楚地“扬歌”、“郢中田歌”一脉相承、极其相似,堪称是古代“楚声”、“楚歌”的“活化石”。
荆州马山民歌品种多样、内容丰富、曲调优美、风格独特。在已搜集的142首民歌中,田歌72首,占70%以上,此外还有号子、小调、灯歌、儿歌、风俗歌、宗教歌等,内容十分广泛,旋律简洁流畅,节奏活泼明快。
2008年6月中央文化部公示马山民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5月中央文化部公示了马山优秀民歌手王兆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12年9月中央文化部再次命名荆州区马山镇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5年在区委和区文体局的大力支持下,出版了《荆州马山民歌选》一书,书中收集了56首传统民歌和29首新马山民歌。
《荆州民间刺绣》(楚绣)
楚绣历史悠久,图案丰满充实、色泽艳丽,整个刺绣绣面呈现出热烈欢快、富于活力的积极向上的氛围,给人心旷神怡的艺术享受。1982年,荆州马山一号墓发掘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距今二千三百年的一批丝织刺绣珍品,其制作精美、花纹多姿、色彩鲜艳,足以印证了楚国时期的刺绣工艺的繁荣。
2007 年,荆州区文化馆同八岭山文化站在普查非物质文化资源时,发现了该镇马店村民间绣艺师王孝珍的手工刺绣品构图美妙,让人惊叹不已。把王孝珍的绣品与荆州博物馆丝织珍品馆展出的马山一号墓出土的楚绣物品相对比时,发现其竟与二千多年的刺绣针技何其相像、尤为锁绣针黹同出一撤。这正好说明了楚绣这一古老的传统针技在荆州楚地尚有延绵传承与世袭。
近年来,市、区有关“非遗”保护部门高度重现对楚绣项目的挖掘、整理、保护工作,并在有关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认真考研史料、深钻传统针技,使古老的楚绣技艺之花竟相绽放,先后精心绣出《凤龙虎纹绣罗》、《三头凤》等一批高端楚式绣品,展示出古雅、卓致、灵幻的楚地风尚。
郢城泥陶
荆州区所辖的纪南郢城为楚国都城,世代传承的文化艺术珍品丰厚多彩,泥陶是荆楚文化长河中的一部分,它可以从早期发掘的春秋中晚期的古墓中略见一斑,具代表性的有陶鬲、鼎、盒、壶等。楚国陶器的表现内容多种多姿:人物、工艺饰品、动物以及生活用器无不涉及。最近在荆州的熊家塚、谢家桥古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大量的泥陶工艺品及兵马俑等呈现,说明了本地泥陶品制作技艺源远流长。彰显了古代匠人高超的制作技艺。
泥陶是人类文明进程的一项重要标志,它是用泥巴(粘土)作原料,经泥陶工艺师进行艺术构图和手工技术加工后,用火烧出来的,是泥与火的结晶。夏裕谷的泥陶制作技艺,经家族世袭传承,有源远流长的发展史实。其多姿多彩的陶艺制品中,造型精美、结构奇异、品相必真,极具观赏价值。在制作工艺上有精湛的手抹技术和纯熟的烧制技巧,为本地难能少见的楚陶制作工艺大师。
来源:荆州区讯 编辑许雨齐 审核杨昌洪
作者/来源:荆州日报新媒体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