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小调,文脉武运;南皮故郡,沧瀛新境。”南皮,这个被沿用了两千多年的名字,它是翰苑世家的文化高地,也是奇侠辈出的豪杰之地。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了一种独特的乡间艺术——“南皮落子”。它以真实的情感、独特的文化内涵,展现了南皮的民俗风情。

已有300余年历史的“南皮落子”于2006年入选河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8年被评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南皮落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的张洪通给我们讲述了关于“落子”的“前世今生”……

江湖·生计

南皮县车官屯落子队组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之后代代相传。旧时南皮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人们不得不利用表演技艺为谋生之计。老辈人跑落子卖艺时,男的拿打狗棍,女的拿牛胯骨,后来又用更易于寻找的硬木板来代替牛胯骨。随着时代地变迁,现由“鞭”、“板”、“扇”三部分组成,男执霸王鞭,女绾“板”和“扇”。

每年春节来临之际,更是有“竹板不响,锣鼓不敲,不扭扭秧歌跑跑落子不算过年”的说法。历经百年的落子,南皮人已不再将其视作讨生计的门路,而是用它表达喜庆祝福的情感寄托。

守壹·师传

“传道,谓修己治人之道;授业,谓古文六艺之业;解惑,谓解此二者之惑”。师徒间的传承,不仅是技法、学识的传递,也是做人、品德的影响。

张洪通说:“我13岁跟随师父张维舟和刘俊和学习跑落子,并从此与落子结下毕生情缘”“落子造型多注重曲线美,强调‘三道弯’,讲究韵味,这就更要求技巧的掌握程度,要想学到精髓,必须得下功夫。”

为了不让传统民间文艺消失,张洪通从1972年开始培养村里的青少年跑落子,他先后组建过14个落子队。曾任冯家口镇车官屯中心校校长的他,专门请来三名跑落子的“专家”当起“教练”,每天放学后教孩子们半小时的跑落子,张洪通更是将落子编排成了课间操。如今虽已近古稀之年,从事教育工作已有50个年头的他,虽已退休跟儿子迁到市区居住,但是心里仍放不下心心念的落子,每逢周四他都会回到学校,利用大课间,给孩子们教授落子。保守估计,张洪通教授的学生已近千人。

张洪通在教授过程中十分严格。他将每一个动作分解后细细演示,力求每一个学生将落子的舞姿、动作和节奏做到完美。随着沧州落子的远近闻名,一些舞蹈艺术家也纷纷前来交流。曾在央视春晚领舞《千手观音》的残疾人艺术团团长邰丽华,也曾率团来到车官屯小学,与张洪通交流经验。

心承·迭新

变与不变全都存乎于心的期望与动机,行的积累与渐变。

面对新时期、新情况的考验与冲击,张洪通拿出家里积蓄,不辞劳苦谱曲、编写教案、排练节目,使传统落子得以发展,焕发出新的活力,并由广场走向舞台。在北京“龙潭杯全国民间舞蹈大赛”中,张洪通编排的落子舞《放风筝》夺得二等奖。此后,他牵头编排的落子舞《枣乡娃娃闹金秋》荣获河北省第七届“燕赵群星奖”金奖……通过落子所传唱的《茉莉花》《放风筝》《叹情郎》等曲目,更已成为民歌的经典。

已经申请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南皮落子”它生命的延续需要一个又一个的“张洪通”,更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接班人。如今,传承“南皮落子”的重担落在了南皮中小学生身上:冯家口镇车官屯小学、大浪淀乡白塔寺小学、何七拨小学……老师组织学生在课活时间跑落子,发扬本地文化。

从困苦中诞生的落子,凝结着一个时代的记忆。源于田间地头的艺术,在乡音中找到了生长的土壤。它既可以英武豪放,又能婀娜多姿,它是这片土地的气质,也是南皮人坚韧却又祥和的生活态度。

作者/来源:南皮网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