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原“三王”到福建“闽王”

——从福建迁至洛宁屯田的王氏渊源

王姓源于河洛腹地洛阳,是华夏诸多姓氏中的超级大姓。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唐末,河南光州郡固始的“王潮、王审知和王审邽”对八闽福建的开发功勋卓越,影响深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厦门市同安区北辰山景区“八闽人祖”牌坊

在此以前,晋代河洛汉人(客家人)“衣冠南渡、八姓入闽”,以及公元669年,陈政、陈元光率领的7000多名府兵,平定“蛮獠啸乱”,并于686年建置漳州郡,在此屯田开发,传播中原文化、教化人们,开启了闽南文化的新纪元。陈元光因功绩卓著被后人尊为“开漳圣王”。而后王审知进入福建,则是把中原文化在福建的传播更进一步发扬光大。

唐末五代时期,黄巢起义致使中原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为了响应黄巢,河南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公元862年~公元925年)、王审邽兄弟在光州、固始、寿州率部万余人,随王绪,经江西南康一路拼杀进入福建。王绪此人心胸狭窄,猜疑滥杀,以兵增粮少为由,下令老弱士兵及眷属不得随军,违令者皆斩。军中人人自危,于是激起兵变。部队行至今厦门同安区的北辰山下时,有数十名壮士伏于篁竹幽林中,活擒王绪,囚于军中,其反缚以殉。一时间军中无主,众将士力推王潮为主帅,潮乃除?地插剑,并对众将士说:“拜剑时,剑连续三次上升者为王!”到王审知拜剑时,果然三拜三升。众人皆推王审知为主帅,审知乃本其天意。然审知力排众议、推王潮为帅、自为副。自此确立了“三王”的领导地位。如今,北辰山下的拜剑台成为历史典故的实物载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厦门市同安区北辰山景区“拜剑台”王审知塑像

公元885年,王潮、王审知统一了福建全省,不久王潮获封福建观察使。他死后,王审知被任命为闽王,经营福建。他以“保境安民”为安邦之本,重才任贤,施政有方,致力开发八闽,推行中原文化,兴修水利、发展经济,使八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诸多方面,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惠民爱民,业绩宏伟,彪炳千秋,名著史册。被誉为“开闽第一”。五代后梁时期,他被封为显赫一时的“闽王”。公元906年,宋太祖御赐“八闽人祖”匾额,为世人所褒扬,并建立德政碑。闽王王审知及其近万人的起义部队对福建的历史影响极其深远。直到今天,查阅闽台的家谱、祖谱,许多人的祖先可以追溯到闽王王审知及其部将。福建、台湾及东南亚各地还有许多“闽王祠”,受到后人的顶礼膜拜,虔诚敬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审知塑像碑记

功勋卓著拓闽地,岁月沧桑逾千年!如今三王后裔,繁衍四海,人口达数百万之众。明初,就有不少王姓迁往台湾、东南亚各地。明末清初、漳、泉二府许多王氏族人随颜思齐、郑成功、郑经、陈永华、施琅等先贤渡台,为宝岛的开发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至今,在台湾政界名流、商业精英比比皆是。仅在台湾王氏后裔就达六十万人,排列各姓氏第六位。而清初郑成功旧部降清时,也有不少王姓将士返迁中原各地屯垦。如信阳的昭勇将军王琏部。

迁入今洛阳市洛宁县西山底村、马营村的张开将军部下的王氏兵丁,也与闽南王氏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联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简介:张振杰,1968年生。赵村镇张营村人。1992年高中毕业。1999年开始发表作品。热爱文学,爱写散文。先后在《中州统战》《三门峡报》《县域经济》《闽南日报》《新洛宁》等报刊上发表作品。现在在江苏南京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