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坤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当前,各地各单位正在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这既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部署要求,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抓手。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为群众办实事,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就要真正迈开步子,深入基层一线,走到群众中间,掌握“第一手”资料,在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的过程中挖掘群众智慧的“富矿”,把群众的意见建议和需求诉求,转化为推动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

下基层时,党员干部常常会遇到群众发牢骚的情况。这些牢骚话中会有一些不全面的认识、不恰当的用语,也可能包含某些负面情绪和偏见误解,但“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牢骚话是群众诉求的表达方式,很多时候也是他们内心的真实声音,听起来虽“刺耳”,却是“话丑理端”。可以说,如何对待群众的牢骚话,检验着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和工作作风。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群众发牢骚,有意见,说明我们的政策和工作有毛病。”现实生活中,群众牢骚话多的地方,往往是呼声强烈、问题集中的地方,诸如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等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领域。这个时候,党员干部要有“闻过则喜”的宽广胸襟,不但容得下牢骚话,经得起挑刺,还要鼓励他们“有什么话尽管说、有什么问题敞开谈”,只有这样才能走进群众心中,听到真心话、大实话,才能从“满腹牢骚”中找准群众的“急难愁盼”。

对于群众的牢骚话,党员干部除了心平气和倾听,还要听得懂牢骚话背后的期盼,想办法化解其中的民怨民忧。对于能马上解决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对于受客观条件所限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耐心和群众说清楚、讲明白,争取群众的理解,解开他们心中的“疙瘩”。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要学会用百姓的话语体系和他们交流,摒弃官话连篇、架子十足的“官气”,真正扑下身子,走进田间地头,同坐一条板凳,从群众牢骚话中找好办法、寻“金点子”,认真梳理、分析研判群众的意见建议,深挖病灶、精准开方,为各个具体问题的解决和各项惠民富民政策的落地提供路径参考。

有多大的使命就有多大的坚守,有多大的期待就有多大的责任。新征程开启之年,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始终坚持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多为群众办实事。惟其如此,群众的牢骚话才会越来越少,党员干部才能赢得群众更多的信赖和支持,也才能交出一份无愧于群众、无愧于时代的历史答卷。

(作者单位:苏州市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