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布包的一角,是苗绣双鱼图案,古朴里透出“年年有余”的吉祥;头饰、戒指、手镯,点缀着苗绣花纹,五彩斑斓。三年前,昭通市盐津县大坪村的姑娘们做出的苗绣只能自用或者赠送亲友,可是今天,她们绣出的绣品却变成了商品,通过网络平台销售到了全国各地。

大坪村苗寨的一家小型超市外,远远地就能听见屋子里传来一阵爽朗的笑声。循声进去,只见一群身穿苗族服饰的年轻妇女端坐在整洁明亮的“绣房”内,穿针引线,灵活自如地绣着各式花样,边干活边谈笑,房间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苗族衣服、鞋帽、挎包、鞋子,地上是一摞摞已经完工打包待发的成品。
人群中有一位年轻的妇女,只见她手中一根细细的绣花针上下翻飞,不一会儿一朵色彩鲜艳的花儿就绽放在了化纤布上。“她就是大坪苗族村刺绣传承人之一,也是这家超市的主人陶兰。”同行的大坪村村委会主任徐代正介绍。
“不长树的山不算山,不会绣花的女子不算苗家女。”由于环境的熏陶,苗族女孩四五岁就要跟着母亲、姐姐和嫂嫂学绣花了,到了七八岁,她们的绣品就可以镶在自己或别人的衣裙上了,刺绣几乎是妇女们天天都要做的功课。
39岁的陶兰是一名党员,也是第一批搬迁进入苗寨的群众。2019年以来,她作为大坪上党支部宣传委员和大坪村文艺队队长,在村委会的帮助下,组织村内的妇女,为她们培训和讲解传统刺绣与现代十字绣相结合的民间刺绣技术,以及刺绣的产生、形成、演变、内容、涵义、传说等,以便于大家更好地传承苗绣。
同时,陶兰还在村委会的建议下购买了制作苗族服饰的机器,利用自己的传承手艺,在家中开起了苗族服饰店,她提供材料与技术给当地妇女制作服饰的配饰,做好的配饰统一交由陶兰处,以配饰的大小为标准给予当地的妇女务工费,完成后,通过网络平台和线下订单的方式进行销售,带领村民们共同致富。
“过去自己绣一些拿到集市上卖,现在忙完家务就过来跟姐妹们聚拢,大家互相学习,东西都放到陶兰妹子处出售,一年下来收入增加了不少,感谢政府给我提供的好机会。”因为家庭负担重,村民马廷美无法外出务工,自从开始制作苗族服饰且有了销路以后,她家实现了脱贫致富,家庭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这让她对今后的生活越来越有信心。(本报记者)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