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上午,“《碳排放权交易暂行条例(草案)》讨论会”在京召开,围绕碳排放权交易实践问题和建议、《草案》研讨建议与意见进行重点分享并展开互动讨论。会上,来自四川绿豆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连希蕊女士提出了中国碳排放权交易的探索与创新,并做了阐述与分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家好,我是连希蕊,周秘书长和马老师都提到了关于创新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法,实际上我们四川绿豆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一直在探索这方面信息,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是相当于补充碳排放权交易的管理办法的一种模式。自1997年《京都议定书》通过后,中国在2016年的加入《巴黎协定》,推动了我国碳交易与国际接轨。从2016年开始我们就在探索以创新的办法,让更多的公众、企业、组织、地方政府等都可以参与到碳交易环节当中,引导大家更多地参与应对气候变化战斗中,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过往探索的经验。

我们的经验探索包括会议碳中和,线上线下“碳中和林”,碳中和气候扶贫,以及绿豆芽首创的垃圾分类碳中和小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绿豆芽目前是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的官方碳中和伙伴,在彼此经过比较深入的磨合和共同交流后,我们理解到,碳交易排放权的机制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在机制建设上,除了管理办法、暂行条例等,我们也在推动特控排企业的配额交易等的交易模式和国际接轨的办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2018年,绿豆芽和中国生态环境部进行合作,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中国代表团、中国角通过绿豆芽实现碳中和。当时使用了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通过CCER进行德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代表团碳排放的抵销方式,在互联网模式下引导公众,通过国家层面引导公众,让公众知悉到自己也可以参与到联合国气候大会,开办这样的会议过程中产生了的碳排放,可通过联动的方式抵消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9年,绿豆芽受到联合国的邀请,在2019亚太气候周连续两周的峰会中,我们当时用到了carbon credits,来自全球的碳信用,比如马拉维的稻壳发电、中国的快速公交项目等。这是联合国碳信用的一个方式,让全球的人都能参与到其中,我们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创新解决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年,中国生态环境部发布《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指南(试行)》,这对我们有极大的鼓舞。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的碳资产的模式,在后续的会议活动中我们不断的进行探索,跟万科基金会、中防联等都有合作,让更多的公众参与到碳抵消当中来。不仅调动了大家的参与也同时让更多的产业意识到它们在产业链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是能够通过核电减排量进行碳抵消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逐步渗入到各种各样的产业链中,包括热泵行业,让更多的人理解到,人类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碳排放是能够通过碳资产的方式进行抵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往几年,我们运转了上百场大型公众会议的碳中和,从绿豆芽的APP互联网方式出发,地方政府,国企、央企、中小企业等,都能参与到这样的活动当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响应习主席的号召,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提升生态系统的碳汇增加,绿豆芽和云南政府合作,在元阳县和开远市种植了上千颗树苗,增加了生态碳汇。增强碳汇吸附能力,也是把环境变得更加美好的一种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9年,我们与生态环境部考察了北铺子村,了解到当地的大樱桃是比较好生态产品,我们核算了樱桃生产以及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与当地合作打造“碳中和樱桃”,推行气候扶贫工作,通过抵消的方式形成了品牌的价值提升,联动了WWF等机构组织和个人,通过绿豆芽APP认购碳中和樱桃,气候扶贫,收效甚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深入创新,今年的1月14号绿豆芽首创垃圾分类的小屋。我们意识到垃圾分类是每个人都要参与进来的生态文明的关键环节,在这个过程中,若能深刻影响到每一个人,让他们觉得气候行动离自己很近,与自己每天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这种垃圾分类碳中和模式,可以帮助我们知晓垃圾排放量的碳抵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在绿豆芽APP中可以为每个企业或个人建立一个绿豆芽碳账户,碳足迹是非常直观和明确的,大家可从自己生活方式中的点点滴滴来认识碳排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来自辽宁的政协主席等人员,到成都的小屋的调研和参观,表示这个方式可以激励大家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多年以来,推行垃圾分类模式效果并不明显,现我们转变一个思路,激励大家主动把自己的垃圾贡献出来,参与到垃圾分类中,认识到什么是干的垃圾、湿的垃圾,什么是可回收物、什么是不可回收物,这是碳中和的创新模式。在小屋建设不久,央视对此进行了的报道,网络上关于绿豆芽垃圾分类小屋的建设情况也展开了疯狂热议。这就是我们在过往探索过程中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我希望,我们要多方一起多学习、多交流,共同创新应对气候变化,把更多的方式纳入进去,响应国家号召,维护《巴黎协定》保护地球生态安全,建成碳中和的社会。

整理/时子 审/子舒 编/saku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