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笔下一篇较长的散文,想要通篇背诵下来非常难,不过这一句却成了流传千古的佳句。

欧阳修是宋代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名门,父亲欧阳观是锦州军事推官,母亲郑氏出身江南名门望族知书达理。

4岁那年父亲去世,他跟母亲相依为命,虽然欧阳修一家不是特别富裕,但是母亲非常重视教育,欧阳修也走上了科举之路。

17岁欧阳修就开始参加科举,苦读7年24岁参加了殿试,位列二甲进士及第被授予将仕郎。宋朝重文轻武,极为重视科举,三苏、柳宗元等人步入仕途都相对顺畅,不像唐代文人,要么四五十岁中第,要么终其一生无果。

步入官场之后跟范仲淹交往颇深,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韩琦、富弼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也成为了革命派的一员干将,他们整顿农桑,减轻徭役,颁布数十条改革措施。

欧阳修也是大展宏图,深感能够让大宋富国强兵,他们的改革初见成效,恢复了经济,但是他们的改革也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改革失败后,范仲淹等人也是相继被贬,欧阳修上书求情,结果也被贬到了滁州。

他在滁州当了两年的知州,在当地也娶得了一些成绩,他也终于一扫被贬的阴霾,游历滁州山川,看着这些自然美景,他心情非常舒畅,挥笔写下了《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自流传已来广受好评,就连乾隆皇帝在读了他的散文之后,评:况修之在滁……乃其文萧然自远如此,是其深造自得之功,发于心声而不可强者也。

如今《醉翁亭记》也是被选入了教材,成为了学生必读的古文佳作之一。然而这篇文章却被马未都挑出了一处毛病。还说若是将这篇文章放在高考当中,肯定得零分。

人们对马未都的了解都是停留在古董文物鉴赏方面,他家中收藏的古玩多达一千多件,甚至还办理了国内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私立博物馆。

马未都在文物上面确实颇有见解,他还登上过《百家讲坛》,先后讲了52讲,基本上都是《马未都说家具收藏》、《马未都说漆器收藏》、《薪火相传说收藏》等等。通过《百家讲坛》马未都也是被人们所熟知。

除此之外,马未都还是一位作家,拥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出版了一些书籍,还登上过中国作家富豪榜。

他对文字还是有一定的敏感度,他对《醉翁亭记》也有自己的一些见解,他认为《醉翁亭记》并不算长,然而在这短短的一片文章当中,却用了21个“也”。

“也”是一个语气词,放在文言文当中还算是合情合理,可要是翻译过来通篇都是判断句,按照现在高考作文来讲,就是记流水账,读上去也没有太多的写作技巧,肯定得零分。

马未都的说法也能够理解,将《醉翁亭记》翻译成现代文,读起来感觉确实非常一般,但是古人的写作手法,跟现代人完全不一样,我们也不能站在现代的角度去看到古人。

难道我们现在有飞机、有汽车,就要去吐槽古人出行都靠骑马吗?

用现代人的思维去揣摩古人本身就不太恰当,马未都用高考作文来评价《醉翁亭记》也有失偏颇。

不过现在的高考作文都讲究创新,得了满分的《赤兔之死》、《绿色生活》都是用古文写出来的,一种是三国体、一种则涉及了甲骨文、金文。若是有人能写出《醉翁亭记》得满分的几率还是有的。

马未都“零分论”倒是不太可能,虽说语气词用得较多,但这种语气词是从晚唐五代开始的,进入北宋之后,“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文学位置。这点马未都应该不了解,不然也不会说出这番评价来。